這項由心理衛生學院進行的研究顯示,多達94.5%的主要看護者表示自己在至親患病後,開始感受到負面影響,而且相對于50歲至64歲的看護者,35歲以下的看護者所受的負面影響較大。
葉偉強 報道
本地心理健康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心理疾病患者主要看護人在至親患病後,因社會大衆對病患有誤解、不諒解甚至歧視等而受到負面影響,其中年齡較輕的看護者以及病患的家長面對的影響可能較大。
由12名心理衛生學院研究部專員進行的研究訪問了344名主要看護者。他們的至親患有精神分裂症、失智症和精神錯亂症等心理疾病,並曾于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在心理衛生學院和相關診所求醫。主要看護者是指和病患同住至少六個月,每天負責照顧病患的成人。
研究顯示,多達94.5%的主要看護者表示他們在至親患病後,開始感受到負面影響。
負責領導這項調研的心理衛生學院高級研究員章韫珏受訪時,對于這個“相當高的比率”說道:“這顯示看護者的情況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不應忽略他們。”
相對于50歲至64歲的看護者,35歲以下的看護者所受的負面影響較大。
章韫珏解釋,這或許是較年輕的看護者剛開始負起看護至親的責任,也就剛開始感受到負面影響,心理狀態可能尚未調適好,而年齡較長、可能有多年看護經驗的看護者,或許已能應付這類來自社會大衆的負面影響。
“另一個可能是年輕人或許較願意把心裏負面的感受說出來,而年齡較大的可能覺得沒必要說,所以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調研也顯示,與配偶、兒女、兄弟姐妹或其他親屬相比,主要看護者若是家長,所受影響也較大。
研究團隊指出,其他類似研究發現,在亞洲家庭中,家長所受的負面影響一般上比兄弟姐妹和配偶來得大。這主要是一般人會認爲,孩子心智發展的主要責任落在家長身上。
一般來說,看護者所受的負面影響包括感到羞愧、自卑,甚至是憤怒,也會刻意不讓他人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的情緒。
調研顯示,60.2%受訪看護者曾因至親患病而“沮喪、抑郁”;45.1%認爲有必要在某些時候隱瞞至親患病,而且有49.4%會在與其他人第一次接觸時刻意隱瞞這個情況。另外,有43.6%曾向其他人解釋,至親所患的心理疾病並非他們想象中的“瘋人”。
這項研究今年4月刊登在學術期刊《精神病學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
章韫珏說,國內外較少有專注于看護者因社會大衆而産生負面影響的研究,下來有必要繼續進一步研究,才能爲看護者提供更好的支持。
看護者可通過兩管道求助
心理衛生學院目前通過兩個管道扶持心理疾病患者的看護者,包括讓有需要的病患和看護者等,可撥電全天24小時運作的熱線6389-2222向專業輔導員求助。學院每月也會舉辦以英語或華語進行的看護者路演,讓看護者學習應對技能,以及了解社區鄰裏有哪些可善用的資源等。公衆若想知道這些免費路演舉辦的時間和地點,可上網www.imh.com.sg/events查找。
非營利組織照顧者聯盟(Caregivers Alliance)長期通過舉辦培訓課程、提供一對一輔導等方式,協助心理疾病患者的看護者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有需要者可撥電6460-4400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