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正轉型爲高效高科技産業,中小企業擔心無法與跨國企業競爭,在轉型浪潮中被淘汰。國家發展第二部長李智陞說,本地業者應發展“新加坡式建築方式”作爲優勢,帶動整個行業蓬勃發展。
他上周二在未來經濟理事會與《聯合早報》舉辦的對話會上說:“如果能通過數碼科技,把設計、建設,乃至建築維修與保養串連起來,變成一整套新加坡式的建築方式,那外國公司要打入我國市場,就需要有一定的能力。”
李智陞說,通過數碼技術整合建築工程,把建築設計、制造、建設、交付、運作、維修各個環節合爲一體,還能大大加強溝通與協調,避免施工失誤,節省時間,提高安全。
建築設計有重複性 施工更便捷
他說,鑒于2015年至2017年建築需求持續萎縮,政府前年至今已提前展開總值14億元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也把大項目分爲多個小項目,爲業者制造商機。
然而,整合建築工程的關鍵仍得回歸到建築設計上。對話會嘉賓、新加坡建設局BuildSG副局長戴禮翔有多年建築設計經驗。他說,建築設計要重複性高、有系統規劃,才能確保施工便捷。
“建築設計本身就應該考慮到制造與組裝設計(DfMA)的方式,不能每個牆壁都是獨特的設計,要有一定的重複性,才能獲得做多的好處。”
所謂預制技術,即先在工廠制造建築的部件,如個別房間,再把它們運到工地去,像搭積木一樣組裝起來。
民泰近電工私人有限公司就是本地DfMA的領跑者之一,首席商務總監楊明和在對話會介紹說,公司爲歐南社區醫院的建築安裝冷卻塔,在醫生大樓建造結構期間,就已經在工廠預先制造冷卻塔,而不是等醫院蓋好才在工地現制現裝。“相比傳統的現場建造方式,我們省了至少五六成的人力與時間,也把意外風險減到最低。”
新加坡建築商公會前會長何玉榮博士指出,中小企業在轉型過程中,主要礙于經費不足、人手短缺,難以撥出余力研究新科技。
他也說,許多科技人才都把中小企業當跳板,工作不久後就被挖角了,以致轉型工作裹足不前。
2017年,政府推出建築業轉型藍圖,要在2025年之前培訓8萬名專業人員,成爲預制設計、數碼科技與綠色建築專家。
別再視爲“食物鏈最底層”
戴禮翔說,建築商都是水准高、技術強的人,他希望建築業者不要再把自己視爲“食物鏈的最底層”,而是能提供高價值的專業人士,扭轉建築業以往的形象。
“這可說是在新加坡重新洗牌最寶貴的機會,把這行業轉型,把過去所有差強人意的東西改掉,不然以後可能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建築業轉型藍圖
-
制造與組裝設計(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簡稱DfMA)
把工地建設遷至工廠制造,建築設計考慮到制造與組裝便利,提升品質與生産力。
工廠制造允許更大程度自動化,工地組裝模塊更有效率,工地環境變得更幹淨、甯靜、安全。
-
集成數碼傳輸(Integrated Digital Delivery,簡稱IDD)
通過建築信息模型(BIM),用先進信息通訊科技與智能科技,把價值鏈所有利益相關者與工作流程完全結合起來。
-
綠色建築
可持續運作與保養越來越重要,建築業應發展綠色建築能力,迎合本地與海外需求。
-
人才培養
在2025年之前培訓8萬名專業人員,成爲制造設計、數碼科技與綠色建築專家。
-
建築業生産力與能力基金(Construction Productivity and Capability Grant)
建設局設立總值約爲8億元的基金,幫助建築業提高生産力,加強作業能力。基金旗下援助的計劃包括人才培養、科技采納、能力發展計劃。欲知詳情,請上網www.bca.gov.sg/Professionals/GovAsst/govasst.html。
【本文由未來經濟理事會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