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沒有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大派“紅包”,而是聚焦減輕低收入國人的生活壓力,有分析說,這不是坊間盛傳的“大選年預算案”。
但受訪學者認爲,大選與否,政府或許根本就無意大派紅包,因爲財政預算案的原則應該是要保持我國財稅體系的長期可持續性,而不是用于服務政黨的短期政治利益。
今年的預算案推出“立國一代”配套和開埠200周年紀念花紅,也提出要擴大社保援助計劃(CHAS)津貼範圍等惠民措施,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慶文說,這都可能被解讀爲“大選紅包”。
但他指出,與2015年預算案相比,今年的“好禮”似乎少了些,受惠群體也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對于中高收入者而言,今年的一次性50%個人所得稅回扣頂限則很低,只有200元。
相比之下,2015年大選年,個人所得稅回扣頂限是1000元,而且政府當時還宣布了500元未來技能培訓補助、樂齡補貼計劃、更高的消費稅補助券現金額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制定預算案須考慮我國整體財政可持續性
陳慶文說:“今年的預算案比較拘束,也沒有如坊間預測的,宣布填補未來技能培訓補助金。政府可能要把更多好禮留到明年才公布,這麽看來,大選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舉行。”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政府不派紅包不代表今年不舉行大選。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副教授陳恩賜認爲,政府制定預算案的原則不是民粹主義,而是要負責任地考慮到我國的整體財政可持續性。“行動黨政府或許對贏得大選有足夠信心。放棄民粹政策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會使它輸掉一些選票,但長期來說,既然它極可能組成下屆政府,它就不應該推出不可持續的財政政策,否則將在未來輸掉更多選票。”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許林珠博士也說,今年的預算案沒有令人矚目的現金大禮,但卻包含非常重要的結構性政策,解決醫療、養老、社會不平等和經濟活力等長期問題,她認爲這是個好的預算案。
她說:“選民要考慮的是他們要一次性的現金好處,還是政府對社會和經濟的長期投入。”
“我認爲,我們應不斷做大經濟蛋糕,使國人能有更好的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總想著怎麽分配現有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