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大選前的政府總是特別慷慨。如果明天你看到預算案出現幾十億元的巨額赤字,又有幸分得多個紅包的話,大選的腳步可能就真的逼近了。如果是小額赤字,或甚至出現盈余的話,所謂的大選年恐怕得再等等了。
傳說中的“大選年預算案”很快就要出爐了。
明天下午3時30分,財政部長王瑞傑將在國會發表2019財政年度政府預算聲明。明天是大年十四,財長順理成章成爲很多人心目中的財神爺,無論是企業或個人,最關注的莫過于財長是否會大派紅包。
加上今年是坊間揣測的大選年,大家更是對預算案內容格外關心。
溫故“探”新預測“大選指數”
我自然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或許可以溫故“探”新,從前幾年的預算案數據一測今年的“大選指數”。
上一個大選年是2015年,正逢國家慶祝獨立50歲生日。全國大選在9月舉行,2月份公布的預算案呈67億元赤字,是2010年以來的最大赤字預測。
當時的財長是現任副總理尚達曼,他派送的“好禮”包括個人所得稅50%回扣、500元未來技能培訓補助、樂齡補貼計劃、更高的消費稅補助券現金額、優惠女傭稅減半至60元、繳納公積金月入頂限上調至6000元;國家層面,則有30億元樟宜機場發展基金,也填補數個基金,共計在未來投資上撥出60億元。
看這之前的一年,2014財年赤字預計爲12億元;隔年,2016財年則預計取得34億元盈余。
在很多人眼中,大選前的政府總是特別慷慨。如果明天你看到預算案出現幾十億元的巨額赤字,又有幸分得多個紅包的話,大選的腳步可能就真的逼近了。
如果是小額赤字,或甚至出現盈余的話,所謂的大選年恐怕得再等等了。
言歸正傳,一個政府制定常年預算案,其實是一項嚴肅的政策決定,得經過周密的籌劃、精密的計算。
就如財長所言,預算案其實是對國家的全面、具戰略意義策劃。2018財年預算聲明的主題爲“共建更美好未來”,財長當時強調新預算案是爲“新加坡未來10年的發展打下基礎”,是“實現國人期望和新加坡願景的藍圖”。
不過,許多人都習慣單獨看待每年的預算案,很少會連串起來看過去三年或五年預算案所起到的實質意義。大家期盼每年都有更新、更好的政策出台,但這其實不切實際,畢竟有些計劃須要推行一段時間才能見效。
回顧政策推行的成效
就經濟政策而言,除了新財年有哪些新措施,我也想知道之前推出的政策究竟取得怎麽樣的成效。
例如,2016財年政府重磅推出45億元的産業轉型計劃(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目的是協助本地企業創造出更多價值和增長渠道,邁向更長期的經濟轉型。
該計劃下的新措施林林總總,包括超過4億元的自動化輔助配套(Automotion Support Package),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夾層基金(SME Mezzanine Growth Fund)規模等。這項計劃的軸心是爲23個領域制定了産業轉型藍圖(Industry Transformation Maps,簡稱ITM),協助企業提高生産力、投資技能、推動創新和走向國際化。至今三個財政年就要過去了,有些計劃甚至已經改名了。這種種計劃爲國人制造了多少份優質工作?業界又是否有感受到産業轉型計劃所帶來的效應呢?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去年底公布一項調查報告,在966名受訪商家中,有六成沒聽過ITM;認識ITM的商家當中,逾六成不曉得如何參與。
由商會進行的調查或許覆蓋面不夠廣,政府是否有考慮自行展開調查,來評估各類經濟計劃的滲透率和成效呢?
個別行業在制定ITM時,其實都列明要達成哪些目標,包括生産力增長、新增工作數量等。
例如,最早在2016年9月推出的食品服務業ITM,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取得每年2%的生産力增長。兩年半下來,生産力提升了多少了?
每個行業應定期公布“成績單”
若每個行業能定期公布“成績單”,或許能慢慢地建立起企業和國人對ITM的認識,也能讓公衆了解政府投入的資源是否物有所值。更何況,只有好好地審視現狀,才能更好地規劃未來。
財長在大年初一接受媒體訪問時表明,新預算案涵蓋“全方位”,既要推動經濟轉型和員工技能培訓,也保家安民,著重改善我國環境和生活質量。提到全方位,不免聯想到人人皆受益,人人可得紅包。
紅包,當然我也想要,誰不想分享國家累積的盈余呢?然而,我更希望的是政府把有限的資源,最恰當地運用在最需要或最能發揮成效之處,這才是長遠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