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由心理衛生學院完成的調查發現,擁有大學文憑的年長者相比教育程度較低的年長者,前者有更多老齡化優勢。結果顯示,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能做到這一點。
本地60歲及以上年長者,學曆越高,越能做到幸福老齡化,即在老年時無糖尿病或心髒病等嚴重病痛、無殘疾,同時保持高度的認知能力和身體機能,並過著活躍的社交生活。
這項由心理衛生學院完成的調查發現,本地年長者的教育程度與幸福老齡化(successful ageing)息息相關——擁有大學文憑的年長者相比教育程度較低的年長者,前者有更多老齡化優勢。結果顯示,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能做到這一點。
共有2565名年長者參與調查,他們之前都參加過新加坡年長者身心健康研究(Well-being of the Singapore Elderly,簡稱WiSE)。
負責幸福老齡化研究的心理衛生學院研究部主任蘇巴瑪甯(Mythily Subramaniam)副教授受訪時表示,調查取得這個成績出乎意料,同時也能說明這群“幸福年長者”有其獨特之處。
她說:“每個人都會老去,這是非常自然的過程。但我們從研究中發現,社會上還有這樣一群年長者,過著不一樣的老年生活,他們面對的問題也比較少,有些甚至還能繼續工作,身體機能也很不錯。”
“雖然研究顯示,擁有高學曆者占有更多幸福老齡化的優勢,有人會覺得他們是一群‘有錢有閑’的老人家。但我認爲他們是一群很特別的年長者,老齡化的過程似乎比較順暢,或許是因爲基因,或許是因爲他們常年保持的某些生活習慣,讓他們比同侪更健康。”
蘇巴瑪甯指出,社會上較弱勢的年長群體仍需要大家持續地關注,但這群能做到幸福老齡化的年長群體同樣值得大家參考學習。
另一方面,本地年長者做到幸福老齡化的情況,均比歐洲國家、美國和中國來得好。其中,本地年長者在社交方面表現最爲亮眼,超過九成接受調查者仍有一定的社交生活,在社區中參與活動或與朋友來往。
組屋區環境特點 有助樂齡建立社交生活
對此,蘇巴瑪甯主要把結果歸功于本地組屋區的環境特點。
她說:“組屋區有公共空間,老人家可以坐坐或運動,帶孫兒去那裏玩耍,與家人朋友在鄰裏咖啡店用餐,這類建築環境中帶動了情感的聯系,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蘇巴瑪甯也認爲,政府把重新雇傭年齡頂限設在67歲,並在過去幾年陸續推出建國一代等惠及年長者的社會和醫療政策,或能鼓勵更多年長者做到幸福老齡化。
有鑒于此,研究團隊接下來兩年內將展開另一輪調查,以找出這些政策是否能協助年長者實現這一目標。
她說:“老齡化的過程與個人責任有關,年長者需注意飲食、體重,不要吸煙。來到社會層面,我希望國人能對年長者多些耐心和關懷,有更多義工定期關注年長者,鼓勵他們走出家門,保持活躍生活。另外,年長者的心態也很重要,如果一名患有慢性疾病的年長者抱著積極態度面對病情,就算他無法做到幸福老齡化,也能樂觀地面對老年生活。”
幸福老齡化研究獲衛生部和新加坡千禧基金會資助,研究結果今年1月刊登在《新加坡醫療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