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一
從母雞下蛋開始,雞蛋收集、輸送、分揀、清洗、包裝與裝箱,都由全自動化系統完成。本地三大雞蛋生産商之一的安安農場自2012年分批引進高科技設備後,雞蛋包裝從每小時不到6萬個近乎翻倍至10萬個。
安安農場總裁馬瓊就(52歲)受訪時透露,農場八年來投資約1500萬元,利用科技提高生産力,並借助農糧獸醫局頒發的農業生産力基金,抵消引進創新科技和系統的部分費用。
例如,從丹麥引進的分揀機能通過光照自動識別出現破損、蛋黃有血點或是表面殘留雞糞等雞蛋,並作淘汰或送去自動化加工清洗處理;包裝機可在同一時間爲多達六種不同規格的雞蛋包裝,過後再由機械手臂裝箱。送貨用的雞蛋籃子回收後,還會經全自動設備清洗、消毒及烘幹。
馬瓊就表示,生産力提高節省了雜費與人力。光是2017年,農場省下了3萬5700元水費及5萬7600個工時,相當于近20名人力。包裝車間員工也從之前的40至50人,減至如今的10多人。
“這10多名員工主要是檢測機器運作,每月也會上課,提升保養與維修機器的能力。”
安安農場目前每天生産約36萬個雞蛋,幾乎全數內銷。加上另兩大生産商成春農場和周氏農業,可滿足我國每日500萬個雞蛋需求量的大約24%。“安安農場正分階段增設六間雞舍,預計到2022年日産量將提升至75萬個。若一切順利,到時本土生産的雞蛋將可滿足全國需求量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