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有一項調查顯示,擁有全盤接班計劃的本地家族企業僅有8%。這個比率低于亞太區的12%和全球的15%。
事實上, 本地不少家喻戶曉的老字號或曆史悠久的企業早已在默默培養接班人 ,讓年輕一代爲企業注入新思維。
本系列特稿邀請來自保健業、物流業、 飲食業和食品制造業的企業第二代或第三代來分享, 他們如何爲祖父或父親創下的家族企業,另辟蹊徑。
葉進國早年接掌公司是由不情不願開始,他的長子葉立升自小卻知道,有朝一日會接過這個棒子,也心甘情願這麽做。
葉水福集團(YCH Group)是由現任公司執行主席葉進國(67歲)的父親葉水福于1955年所創。
起初,公司的業務是羅厘運輸,專門載送公用事業局的員工。車隊的規模一度達到103輛羅厘。
可是,公司于1976年失去了這個占公司業務八至九成的大客戶。
盡管對公司業務不感興趣,爲了協助父親,葉進國不得不暫緩到美國繼續深造的計劃,加入公司。
他原本只給自己兩年時間,待公司重回軌道之後就離開,沒想到一晃眼已是40年。
葉進國透露,當初父親要他留下幫忙,“我開玩笑說:‘你退休,全權交給我管理,我就留下’,沒想到他立刻答應。”
引進科技是領先一步秘密武器
兩人的“君子協定”卻讓葉進國感覺仿佛掉入陷阱,因爲當時的他還是排斥接班、抗拒物流業。騎虎難下的葉進國惟有好好想想要如何帶領公司前進。
失去了公用事業局這個大客戶,公司後來成功標得港務局的合同,公司從載送員工轉型爲運送貨物。
然而,公司若要繼續茁壯,不能就此停下腳步。
葉進國的經營哲學言簡意赅,就是凡事領先一步,“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不斷創新,能提出有別于競爭者的解決方案。”
他收購倉儲公司,結合船運,打造一站式的物流解決方案,“那個時候很少人懂物流業,連‘logistics’這個名詞也很少人能准確發音。”
葉進國認爲,能做到這一點全靠科技。他透露,如果當初不接班,很可能就投入資訊科技行業了。
接著,他要求全公司上下去了解客戶供應鏈,“我們要知道客戶的貨品是由哪裏運送到目的地,也要知道每一次是透過空運、陸運還是海運,原因是什麽。”有了這些知識,葉進國進一步將公司打造成一家供應鏈管理公司,“我們不是盲目聽從客戶意見,而是提出更優化的解決方案。”
真正的突破來自1980年代的國際客戶康柏(Compaq)。當時康柏希望找一名物流業者協助接過和管理供應鏈後端。
葉進國于是在一次研討會上提出“Intribution”的概念。他解釋,一般人對物流的想象就是由一個地點發送到多個目的地。他所提出的是逆向操作的概念,由物流業者管理制造商的庫存,協調所有原料的采購。
葉進國指出,和康柏的合作,真正奠定了公司在物流業的地位。
如今市場熱衷討論的線上到線下(O2O)商務模式,在葉進國看來,並不是特別新穎的事。他說,早年戴爾電腦(Dell)只提供線上訂購,“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下單,我們保證五天送到。”
三年前,公司投資2億元在 “裕廊創新區” 建了倉儲設施 “供應鏈城市”(Supply Chain City)。這6.5公頃的設施裏,包括了占地80萬平方英尺,五層樓高的倉儲設施,每小時能容納120輛集裝箱羅裏裝卸貨,葉進國自信滿滿地說:“我相信在新加坡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
爲了管理這偌大的倉儲設備,公司內部有一支500人的軟件工程師團隊,這一點也是葉進國非常引以爲傲的,“科技一向是我們的秘密武器。”
制定知識産權策略
截至2025年,葉進國有意在東南亞和中國多個地點,建造10座較小型類似 “供應鏈城市” 的倉儲設備,“這是我們下一波增長的基礎。”
這也是他的長子葉立升(29歲)于去年10月份加入公司所背負的使命。
挂著“公司商務發展總監”的職銜,葉立升原本是一名執業律師。盡管自小已有接班的想法,葉立升仍堅持第一份工作不能是在家族企業內。
他希望在外汲取經驗,經曆挫折,拓展視野之後,可以爲公司帶來新的思維,“如果一切只是遵循過去的做法,那也不需要我,公司有很多很能幹的同事。”
去年在父親的生日前夕,葉立升送給父親的“神秘禮物”就是一份辭職信的副本,宣示他離開律師事務所,加入公司的決心。
葉立升透露,並未有特定事件促使他這麽做,“正好公司經曆了兩次不算太成功的接班經驗,而我們的總部搬到供應鏈城也須要重新整合所有軟硬件,我認爲是時機到了。”
此前,葉進國曾延攬兩名來自跨國企業的專業經理人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
盡管加入公司不滿一年,葉立升倒是看見公司有許多能夠開發的潛力。“一名律師可以按每一分鍾收費,我們在物流業提供咨詢,爲什麽不能?”葉立升的意思是要將物流業專業化,加強發揮父親提出的物流加咨詢的“7PL”概念中的咨詢那一部分。
他同時認爲,父親建立了很好的軟件工程師團隊,公司內部也有不少創新技術,“我們是不是可以更有制度化地制定一套知識産權策略,爲公司增值?”
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葉立升相信,公司在軟硬件上皆可獲得進一步提升。
去年底,公司完成由重慶到新加坡全程4500公裏的陸路貨運測試,葉立升也參與其中。他指出,目前每個月約有四至五次貨運,但還未達到理想狀態,“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數碼平台,讓每一次通關更有效率。”
這只是他參與的其中一項計劃,葉立升坦言,傾向親自動手做的他如今開會和接待客戶的時間變多了,“我盡量在兩者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