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本地一項針對骨痛熱症患者住院率的研究,在2003年至2014年間,病患住院率幾乎逐年下跌。不過2015年起開始回彈,2015年爲29.9%、2016年28.6%、2017年35.9%。
本地骨痛熱症病患住院率在12年內呈下跌趨勢後于2015年起回彈,傳染病專家認爲,這可能跟年長者患病風險增加有關,而且年長病患病情一般更爲嚴重。
根據本地一項針對骨痛熱症患者住院率的研究,在2003年至2014年間,病患住院率幾乎逐年下跌,從2003年的97.3%大幅減至2014年25.6%。不過自2015年起開始回彈,2015年爲29.9%、2016年28.6%、2017年35.9%。
報告指出,那12年間住院率下跌跟政府修改入院標准有關,但是患者死亡率沒有因此增加。
這份研究報告上個月在醫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上發表。
配合第九屆“亞細安骨痛熱症日”,超過370名家庭醫生和護士等昨天參加了由國家傳染病中心主辦的研討會。參與研討會的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教授,以及數名專家在會場接受媒體訪問。
對于這個住院趨勢,梁玉心說,由于人口結構改變,估計未來住院率不會持續下跌,反而可能上升。
她解釋,新加坡面對一個獨特情況,這些年來的害蟲控制措施奏效,造成群體免疫力下降。人們患骨痛熱症的年齡推遲,第二次患病者的年歲也跟著增加。
二度染病者患重病的風險較高,也面對更多並發症,梁玉心強調:“我們一直在做准備,以便未來能應對年長患者更嚴重的病情。”
研究顯示,對比其他年齡層患者,從2013年至2017年,65歲或以上病人的住院概率最高,入院的病患在半數左右。這群患者留醫期間的死亡率也最高。
住院人數下降意味多數患者由家庭醫生治療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五人因骨痛熱症病逝,年齡介于63歲至84歲。去年全年的五個死亡病例中,除了一人41歲,其余四名介于63歲至75歲。
住院人數下降,意味著多數患者都改由家庭醫生治療。
代表新加坡全科醫學學院的高級家庭醫生黃偉文說,家庭醫生在把關時面對一定挑戰,因爲有些年長患者會出現“非典型”病征。一般患者會發高燒、身體酸痛和出現紅疹等,但有的年長患者沒有發燒只是嘔吐。
“所以家庭醫生得提高警惕,才能及時讓病人接受檢查確定病情,獲得妥善治療。”
今年骨痛熱症病例激增,截至本月15日,今年累計病例達5100多起,比去年同時期多超過三倍。
國家環境局環境衛生學院院長黃麗菁副教授指出,病例增加兩個關鍵原因是蚊子數量增加,以及群體免疫力不足。環境局去年12月捕捉的伊蚊數量,比前年同期多四成,上個月捕捉到的則比3月多25%。
環境局采用了一些創新方式來控制疫情,包括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讓蚊子交配後産下的卵無法孵化,以及在全島設置捕卵器等。
不過黃麗菁說,利用沃爾巴克氏菌只能抑制伊蚊數量,不能控制疫情爆發,最重要的還是公衆必須定期清理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