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上周針對這項研究公開招標,研究範圍涵蓋擁有約30年至50年曆史,總樓面面積至少8000平方米,或是至少八層樓高的大型現代主義建築。研究預計爲期一年。
黃金坊、珍珠坊、女皇道購物中心、加東購物中心……這些建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築雖然已不複當年風采,但是在本地的城市風景線中仍占據獨特位置,也反映了我國都市發展初期的面貌。
市區重建局將研究如何維持和整修這些建築,了解相關過程可能涉及的技術問題和挑戰,鼓勵業主翻新建築而非拆除重建。
市建局上周針對這項研究公開招標,研究範圍涵蓋擁有約30年至50年曆史,總樓面面積至少8000平方米,或是至少八層樓高的大型現代主義建築。研究預計爲期一年。
市建局發言人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列入研究的建築是在新加坡獨立後,從1960年代至70年代落成的。它們已經變得老舊,必須大規模翻新和提升才能滿足一些功能性的需求。
“研究結果能加深我們對建築結構和技術層面的了解,有助我們制定政策,繼續保持和整修大型現代建築。所取得的結果也能促進一些大型現代建築的保留工作,它們是我國當年城市更新初期的象征。”
一般而言,建築風格反映一個時期的經濟情況、建材和建築科技。在建材上,現代主義建築多使用鋼筋混凝土,結合玻璃和鋼鐵元素。爲了節省建築時間,它們的設計實用簡約,包括采用重複性的模塊式結構。
發言人說,他們希望鼓勵業主考慮整修建築,保留建築大部分原有特征,同時提升大廈結構或是翻新一些必要設備。
如此一來,不僅能延長舊建築的壽命,也能賦予它們新生命改爲其他用途。
“這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減少浪費和對環境的沖擊,也能鼓勵業界采取創新和可持續的空間設計方式,盡可能保留曆史、身份認同和社區歸屬等元素。”
計劃將黃金坊列爲研究案例
市建局計劃把去年提議保留的黃金坊列爲這次研究的案例。黃金坊建于1973年,占地約1萬3000平方米,業主早前曾推動大廈集體出售。
發言人解釋,無論黃金坊的保留提案最終結果如何,這項研究都能讓有關機構更了解黃金坊,未來若業主有意翻新,當局也能給予支持。此外,對其他建築的保留工作來說,它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參照。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建築與可持續設計系副主任楊茳善副教授認爲,許多人或許覺得獨立後建成的大廈年代不夠久遠,沒有曆史價值。加上目前房地産市場的走勢,他們因此更傾向于集體出售和重新發展。
“其實單是保留殖民時期的建築無法反映新加坡曆史全貌,最理想的是每隔10年,都有那個時代的代表性建築。”
此外,政府近年加大力度提倡可持續發展,他說,比起拆樓重建,整修能大大地減少碳排放。不過若要在業主的期望,以及整修舊樓的好處間取得平衡,政府也須探討怎麽讓翻新項目在財務收支上變得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