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喝”的理念結合運動和營養學,居民們一邊運動,兩三名義工就一邊煲湯,待運動完畢、身體涼下來後就可以喝湯。
看似簡單的一鍋湯,裏頭蘊藏著不少訣竅和愛心,更是凝聚了濃濃的甘榜情。
李潔香(78歲)做了一輩子的清潔工,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之後,健康卻開始走下坡。她不僅動手術割掉右邊乳房,也有三高,每天都要吃10多種藥丸。
跟她同住的兒子擔心媽媽沒人照顧,特地爲她請了女傭。她還記得,自己一年多前剛來大巴窯1巷第128座組屋樓下的活動中心時,是女傭推輪椅送她來的。現在,她已能站起來,靠推著一輛上巴刹買菜用的小推車,慢慢地在組屋樓下走走,包括到活動中心做運動。
在這個名爲“老地方”的活動中心,每天早上8時30分開始一個小時的運動時間,踢踢腿、彎彎腰、跺跺腳,晨曦的涼風中流一身汗,對活絡筋骨大有幫助。這裏不只是做運動,還配合另外兩個環節——半年一次的身體機能測試,以及每個星期一次的炖湯“大家喝”(Share a Pot)。
這個由義順保健集團(Yishun Health)連同社區夥伴在2015年發起的樂齡保健項目已經遍地開花,在31個地點“複制”,吸引2000人參加。這些地點有的是居民活動中心,有的是宗教團體開辦的社區服務中心,還有的是多家機構聯辦的“綜合養生村”(Wellness Kampung)。
李潔香在這裏不但能運動、有湯喝,還重拾在酒店當客房服務員時學到只字片語的英語,甚至是書法,所有的活動都是免費。她有些眼眶泛紅地對記者說:“這裏可以學到多一些知識,我的世界以前很小,現在變大了。”
另一名參加“大家喝”的高巧嬌(83歲)也對活動贊不絕口,她用福建話說:“我來活動之前靠助行架走路,現在可以自己走,還可以爬樓梯!”
“大家喝”的理念結合運動和營養學,居民們一邊運動,兩三名義工就一邊煲湯,待運動完畢、身體涼下來後就可以喝湯。看似簡單的一鍋湯,裏頭蘊藏著不少訣竅和愛心,更是凝聚了濃濃的甘榜情。
食材大都由附近小販贊助
《聯合早報》記者在大巴窯的活動中心“老地方”,就看到10公升的大電飯鍋裏正煲著兩只雞、胡蘿蔔、榨菜和番茄。義順保健集團人口保健與社區轉型部經理鄭秋燕介紹,食材一般都是由附近的小販贊助,選擇雞肉是爲了適合各族同胞食用,煮好後義工會把雞肉撕成雞絲,把骨頭丟掉,以免居民喝的時候被骨頭哽到。有時候,如果沒有番茄這類比較酸的食材,居民們還會特地在湯裏加一點米醋,利用醋酸將骨頭裏的鈣質溶解到湯頭裏,增加湯的鈣含量。
義務爲居民煮湯的戴亞花(70歲)說:“有時候我們會加豆腐和紅棗,在這裏煮習慣了,回家也會經常煮湯。”
李潔香更是在這裏偷師:“以前我不會煮四川菜(榨菜),煮出來的湯太鹹了,後來我學會先用鹽水泡一泡,就能把四川菜裏的鹽分泡掉,吃了沒那麽鹹。有一次我咳嗽咳了半年,喝了湯之後就不咳了,效果很不錯。”
“大家喝”也適合異族同胞和吃素的居民。比如,一些馬來居民會在湯裏放香料,在崇華堂道德會舉辦的“大家喝”則是菜湯,讓吃素的居民也能參加。
大部分的“大家喝”活動都是由義工主導,大巴窯這裏則聘有全職中心經理張秋萍(55歲)。她原本是個財務人員,因爲不想只是庸庸碌碌的工作,因此一年半前辭職,先是到義順的綜合養生村工作,後來被派來大巴窯。
每個星期她都把“老地方”的活動排得滿滿的:星期一下午是做手工、星期二是學英文、星期三學智能手機、星期四學書法、星期五除了有“大家喝”,還有音樂興趣小組。
“這裏看到形形色色的老人家,有的比較孤單,有的家裏有些問題,可以跟大家聊天、做活動,對我來說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