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生學院醫療委員會主席馮舜聖副教授,是本地青少年精神醫學權威之一。這位有五個孩子的爸爸對青少年的問題格外關注,獨自或與他人聯合撰寫的書籍已有30多本。
《人物面對面》日前專訪馮舜聖,就青少年、自殺和育兒課題了解他的看法。他建議關閉所有補習中心,也鼓勵人們敢敢問情緒低落者:“你想過自殺嗎”。發出這些極度敏感的問題,他的思考邏輯難道和別人不一樣?
醫生孩子的表現通常都很出色,這是一般人的看法。
心理衛生學院醫療委員會主席、成長階段精神科高級專科顧問醫生馮舜聖副教授(53歲)在受訪時談及子女時說:“他們的小六會考成績普通,分數最高的一個爲230多分。除了小兒子還在當兵和小女兒在讀大學,三個女兒都已大學畢業,整體成績並不太差。”
馮舜聖自認養育孩子的方式比較隨性,“我希望孩子獨立、快樂,能夠貢獻社會”。
他希望孩子當中能有一人繼承衣缽,但他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結果當中有讀商科、念工程和生命科學的,就是沒人學醫。19歲幼子禹仁服完兵役後,也准備像四個姐姐一樣,在本地念大學。
26歲長女禹絲去年結婚,25歲次女禹慧明年要嫁人。23歲三女禹恩在網安公司上班,21歲四女禹賢目前在溫哥華實習。
他說,爲人父母者可以同時關愛孩子,但兩人最好不要同時對孩子有嚴厲的要求,這會給孩子很大壓力。夫婦倆在生育前對這個觀點要有共識。
他指出,每個孩子的本性都很獨特,他賞識每一個孩子,但最重要的目標是要把他們養育成人。
馮舜聖的雙親都接受華文教育,媽媽畢業于聖尼各拉女校,兩年前過世,生前是華文教師。高齡87歲的父親曾在槟城鍾靈中學求學。
因爲父母的傳統背景,他的名字帶“舜”,是根據“堯、舜、禹”的家譜,都是古代英明的帝王。
馮舜聖是典型的英華學生,在英華中小學10年,理所當然正要升上英華初級學院就讀,父母卻認爲英華初院的學生都“比較好玩”,因此要他到華中初級學院“好好讀書”。
對此,他心懷感激。華初的華文氛圍,讓他對中華文化有了多一層了解。
他在華初辦校園刊物,因此跟學妹吳美靈熟絡,兩人在大學時交往,後來共結連理。
嶽父和美國醫生影響他念精神科
馮舜聖在大學時也和同學一起搞校園刊物,成員包括某理學院榮譽班學生。醫學院第四年時,大夥兒在緊鑼密鼓備考,那同學卻打電話給他,談論刊物的籌劃……“我們應該深入做這個,做那個”。馮舜聖就告訴對方,等他考完後,再一起見面討論。
一周後,這名同學跳樓身亡。事後回想,才發現他其實已出現躁郁症狀,他也找過其他人談論跟考試無關的事,可惜當時無人察覺。
這是促使他念精神科的原因之一,此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女友吳美靈的父親是精神科醫生,給了他第一本有關精神科的書籍,這本書還放在馮舜聖的辦公室裏。另一原因則是在大學時,信仰基督教的馮舜聖閱讀了美國精神科醫生兼牧師約翰·懷特(John White)的書後受到啓發,決定攻讀精神科。
補習中心全部該關掉
補習中心,全該關掉。
馮舜聖這番話,或許會開罪許多補習中心業者和教師,但他的論點,確實值得思索。
他說,跟過去不同的是,我們如今給予孩子太多的教育,迫使孩子過早學習未來才該學的事物。
而過于制度化的課程,也剝奪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樂趣。
馮舜聖說,探索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制度化的課程越多,孩子們爲了競爭努力往上遊,結果盡是在水裏扭動。
“他們的腦袋和身體還沒做好准備。關鍵是:教育的目標是什麽?我認爲是培育有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的人,能貢獻社會的好公民。”
對所謂的好成績,馮舜聖質疑,用功讀書、考取好成績的目的是什麽?
“你學校成績很好,出來工作時,接觸真實的世界,才發現缺乏與人相處的技能,現代年輕人很需要這方面的幫助。”
他認爲,現今的孩子學習課本過多,就連學前孩童也如是。孩子的首六年,本來就只須玩耍。
“我們須要放松,教育部在這方面已努力改進,問題是家長不願放手,比如給孩子上補習班。”
他沒給五個孩子補習,除非孩子覺得有需要,主動提出。
“我始終認爲,不該有補習,應該全面停止。好的教育意味教育已完善,不需要更多。
“家長不斷給孩子補習,但這未必有用。你若問孩子要補習嗎?我相信他們是不太願意的。我嘗試明白個中原因,但不完全理解。”
雖然極力反對補習,他卻肯定補習教師的能力,說許多都非常出色,建議教育部聘用,讓補習老師到學校教,幫助更多孩子。
讓孩子體驗失敗 而且越早越好
馮舜聖以家長對孩子“要求”(demanding)的高低,以及對孩子需索“回應”(responsive)這兩個層面,將他們分成幾類:
一、如果對孩子要求低而回應積極,會成爲溺愛、過分擔心,過于保護孩子的家長。
馮舜聖不贊成這種方式,因爲孩子須要早點嘗到失敗,明白失敗。
他說,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失敗肯定可以幫助到孩子。一帆風順的孩子遇到第一個失敗(比如考試不及格)時,就可能崩潰。
“容許孩子跌倒、失敗,他們才可從中學習,變得有韌性;要幫他們感受失敗,因爲從中能學習應付和管理壓力。”
馮舜聖念中一時,數學老師故意把測驗設得很難,說要讓全班感受不及格的滋味。他認爲那是好的。
“體育運動是讓孩子感受到失敗的好方法,因爲比賽總有輸贏。”
有人傾訴心情低落 直接問他想尋死嗎?
馮舜聖指出,青少年自殺有很多原因,一些可能是因爲情緒低落,一時沖動。對這群孩子,我們必須提供各種援助方式,包括援人熱線,或提供可以信任的人讓他們傾訴。
即使是教師和醫生等專業人士,面對自殺課題一般都防備不足。
“如果有人異常地向你傾訴心情低落,你該怎麽做?我的建議是,直接問對方:你想尋死嗎?你把珍貴的東西送我,是否要離開我?
“如果他們回說‘是的’,這說明他們急需援助,你必須幫他;如果說‘不是’,這些人也可能在發出‘考慮尋死’的信息。”
他說,家長扮演重要的角色,家庭可以改變孩子的生命。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他們被愛。孩子一事無成,沒有成就都沒關系,重要的是知道有人還愛著他們。
“假設有100人說我很差勁,但如果我媽媽說:不是的,你是超棒的兒子!我認爲這就足夠了。來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愛是很重要的。”
馮舜聖工作忙碌,同時須照顧的青少年病人有三四百個。從醫20多年,有六七個病人最終還是自殺。
他指出,許多人以爲抑郁症是自殺的主因,其實自殺個案多數是精神分裂症,這類病人會有幻聽,叫他們做一般不會做的事。
“會問自己,盡力了,但如果做得更好,是否能改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