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再小,從未忘了回饋大地,順應四季,承載文人的情志,給予百姓的生計。
世界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花荷鮮花拍賣市場,每年的國際商業展營業額平均達46億歐元。我國雖小,根據統計數據,2017年觀賞植物産量一年也有1600萬盆。
本系列的中小企業,或姹紫嫣紅亮麗出衆,或郁郁蔥蔥蓬勃靈動,都少不了故事。畢竟,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走過40多年的風雨和時代變遷,加東生花店公司執行董事劉禧旦認爲,一盤生意要長久經營,誠信和優質的服務缺一不可,而在面對挑戰時應冷靜應對,必能渡過難關。
成立于1948年的加東生花店可說是新加坡的老字號,第二代掌舵人劉禧旦(61歲)認爲,公司71年來屹立不倒,以物有所值的産品和優良服務獲得許多客戶的長期支持。
加東生花店由劉禧旦的父親劉特靜創辦,當時的目的是把除了設花圃供應鮮花植物之外,也增設零售點,售賣自種的鮮花。
劉禧旦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我祖父帶著家人從中國南來後,在後港種花供應給位于烏節路的花店,我父親跟著他做鮮花生意,所以他是第二代,我算是第三代。
“後來,除了經營花圃之外,我父親還在五腳基擺攤賣花,然後在加東租下半個店面,正式注冊加東生花店。所以如果以成立這家公司開始算起的話,父親是第一代,而我就是第二代。”
劉禧旦有另外八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六。從小在父親開設的花圃長大。小時候他幫忙鋤草、澆水,“賺取”一些零用錢。上中學後協助父親送貨,熟悉公司的各項經營環節,但他從未想過要加入公司,直到公司出現危機,他才改變了想法。
“我是在服完兵役後才加入公司,那時大約20歲,原本打算退伍後就去工藝學院升學。可是當時公司的五名主將離職並另組公司,成爲我們的競爭對手。在各個兄弟姐妹之中,我比較熟悉公司各方面的業務,父親就叫我到公司幫忙。”
加東生花店的生意穩健發展,如今除了本地市場,還遠銷到海外。公司也提供園景設計和植物修剪服務。
隨著數碼時代的到來,劉禧旦很早便意識到網絡購物的重要性,不僅設立公司網站,近期還添加了網上訂花的功能。
經營花圃生意 土地仍是最大挑戰
多年來公司經曆了數次全球金融風暴,消費習慣的轉變和數碼科技的影響,可是對劉禧旦來說,最大的挑戰仍是土地問題。
經營花圃須要大片開闊的空地,植物才能吸收陽光,茁壯成長,可是在寸土如金的新加坡, 土地來之不易。加東生花店就因爲政府征用土地而得兩度搬遷, 上一次于2016年的搬遷行動,是劉禧旦加入公司以來最艱難的時刻。
“當時我們的花圃在丹那美拉地鐵站附近,面積達10萬平方英尺。我們在年初突然接到有關當局的通知,必須在五個月內搬遷,時間倉促,真的如晴天霹雳。我們多次與當局交涉和上訴,還四處求助,最後限定必須在12月完全搬清。”
劉禧旦到處尋找合適的搬遷地點,可是適合建造花圃的地方都處在偏遠地區,對許多顧客來說非常不方便。
搬遷日期將至,無奈之下,他租下位于樟宜的一個貨倉作爲臨時營業地點,但由于戶外空間有限,門市生意大受影響。他趁這個時候休養生息,率領員工對各種工具和辦公室用品進行維修和保養,准備搬遷到新地點後繼續使用。
“幸虧還有熟客及網絡上的訂單,加上提供一些園藝工程及花園維修服務得以持續經營。雖然門市生意少了好多,所幸的是每天都有顧客上門支持,讓我們非常感動。”
劉禧旦曾嘗試競標一幅位于四美的地段,可是競標失敗,對他來說又是一記痛擊。
政府隨後推出位于勿洛南1道的地段,這次公司順利得標。終于找到長期的落腳處,公司上下才松了一口氣。
搬遷事件耗時兩年,購地、清除地段上的樹林、建造花圃和裝修辦公室的費用,耗資約150萬元。
“元氣大傷之後,好不容易才恢複。勿洛地段比丹那美拉的地段小了三分之一,只有6萬平方英尺。若往好的方面想,就是把這裏當成新的起點。”
他以“冷靜應對、堅強果斷、排除萬難、落實目標”16字,總結這次的經驗。
盡管如此,這起事件給劉禧旦帶來的除了壓力和煩惱之外,但讓他最揪心的,相信是與他感情非常好的父親,在新花圃還未完工前就過世了。
劉特靜在去年1月突然因心髒病發作離世,享年93歲。
劉禧旦語帶哽咽地說:“因爲這次的搬遷,他(父親)建立起來的花卉與園藝中心基本上都沒了,所以他很失落,非常傷心。我第一次標地又不順利,他就更加失落與難過”。
“我們標到這塊地之後,他放下心了,很開心地來看這塊地,可是當時我們還在清除樹林。我沒辦法讓他看到公司完工後的樣子,是讓我非常心痛的一件事。去年是公司成立70周年,他交代我要在完工後舉行70周年紀念慶典答謝客戶,可是他還沒完成這個心願就走了。”
豁達看待家族接班問題
許多家族生意都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劉禧旦也面對同樣難題。由于花圃園藝業的前景不明朗,他的一對成年兒女沒有加入公司的打算,其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無意接手。
雖然感到可惜,但劉禧旦對此抱著開放和豁達的態度。
“花圃土地使用權只有三年,之後可選擇續租三年兩次。建造花圃的資金龐大,使用權卻太短,很難做長期規劃,隨時都可能面對搬遷甚至終止業務的命運。如果下一代真的不接手,我們可能考慮邀請外人協助經營管理。”
從事花卉生意多年,劉禧旦對花圃有一份難以割舍的深厚感情。他擔心在成熟住宅區內供經營花圃用途的土地會越來越少,並希望業者能繼續安穩地做生意。
“作爲一座花園城市,如果新加坡人找不到可以買花的花圃,那怎麽還是個花園城市?如果要買幾盆花或一點泥土和園藝材料,要跑到三巴旺或林厝港這麽遠嗎?如果能在各地區撥一小塊地,讓業者經營花圃,讓居民更方便的選購花草就行了。”
《SME專版中小企業》每逢星期四刊登。歡迎商團提供資訊,請傳真到63198125或電郵到[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