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由淡馬錫委托新加坡科技研究院與德勤會計事務所進行的研究,列出本地13種主要食材在生産、加工和運輸過程中,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谷類、雞蛋、海鮮及各種肉類。
本地一項研究發現,紅肉屬于“高碳”食材,多吃蔬菜少吃肉就可減少碳足迹。
這項由淡馬錫委托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與德勤會計事務所(Deloitte)進行的研究,列出本地13種主要食材在生産、加工和運輸過程中,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谷類、雞蛋、海鮮及各種肉類。
有別于現有以歐美食材系統爲中心的研究,這項研究以本地視角探討食材的可持續性,采用生命周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的研究方式,評估食材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源消耗量及耗水量。
報告指出,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兩成來自食材,其中以紅肉的碳足迹最高。若以每公斤計算,牛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若以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則是豬肉居首,因爲國人吃的豬肉比牛肉多。
豬肉占我國每年總食用量的6%,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卻高達28%。相比之下,蔬菜水果雖然占總食用量的46%,但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是11%,對環境的影響遠比肉類小。
在能源消耗量方面,豬肉的消耗量比牛肉更高,主要是因爲空運豬肉及豬寮糞便管理系統需要更多能源來運作。新加坡進口的牛肉多數來自巴西、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草飼牛,由于牛在牧場的時間較長,不必耗費能源爲牛棚保溫和通風。
在水消耗量方面,米排第一位,因灌溉稻田需大量的水,一公斤米平均消耗水量923公升。
報告也指出,我國有超過九成食材從國外進口,但空運是最不環保的運輸方式。
雖然本地只有少過一成食材是空運進口,但在運輸過程中産生的溫室氣體,有超過一半來自冰鮮豬肉、羊肉、牛肉和魚肉。通過海路或陸路運輸冰凍食材,比空運冰鮮食材環保得多。
報告也建議如何有效降低食材對環境的沖擊。肉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蔬菜水果及谷類高,因此報告建議國人以植物類飲食爲主,即50%蔬菜水果、25%谷類及25%的肉類、雞蛋和海鮮。
比起使用化石燃料(fossil fuels)能源的鄰近國家,報告建議食品業者從使用潔淨能源的偏遠國家進口食材,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我國計劃在2030年落實“30·30願景”,實現自給自足,以本地出産的農産品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