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去年開打後,全球供應鏈出現變化,與中國大陸相接的越南,成爲制造業者受益市場,一年多來,訂單大增。
越南自改革開放後,不少領域發展迅速,如今它成爲亞細安經濟增長最快市場之一。
《聯合早報》實地采訪,了解貿易戰對越南的沖擊,以及對新加坡企業的影響。
同時試著探尋,隨著中産階級的崛起,越南的消費相關行業,潛藏著哪些巨大商機?
自從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在越南經營成衣制造的樂福集團(Norfolk Global)訂單增加了兩三成。
樂福集團主席兼總裁郭海新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不少客戶把之前在中國的訂單轉移給他,這段日子幾乎每天都有新客戶問津。
爲了應付新訂單,樂福集團已經在當地聘請更多人手,提高産能,並正在物色新廠房,准備擴大生産規模。
郭海新之前同父親和弟弟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從事布業生意。他1992年來到越南和當地夥伴設立合資公司,是最早到越南投資的新加坡商人之一。
他在距離河內一小時車程的同文(Dong Van)工業區設施接受記者訪問時憶述:“當時有朋友問我有沒有興趣。我考察時發現越南勞動力和土地皆充裕,因此決定來發展。”
“這樣一來,就來了28年。”
1986年,越南宣布展開“革新開放”(Doi Moi),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讓經濟取得快速增長。過去30多年來,許多大型跨國企業紛紛落戶越南,例如三星(Samsung)和英特爾(Intel)。
■新越合資企業至今已有七個工業園項目
新加坡是越南第三大的海外投資國。截至2018年底,新加坡累積投入近630億元。
兩國的大型企業1996年設立越南—新加坡工業園(VSIP),滿足當地對城鎮和工業園的需求,至今已有七個工業園項目。
VSIP是勝科工業旗下的勝科城鎮發展公司(Sembcorp Development)與越南國營企業Becamex IDC設立的合資公司。
勝科城鎮發展公司首席執行官趙萬成告訴《聯合早報》,VSIP截至去年5月吸引共777家企業,投資總額120億美元(約165億新元)。今年7月,企業增至840家,投資額爲140億美元。
不過,由于中資企業采用不同方式投資,因此難以斷定額外投資是來自中國。
趙萬成說:“如果我們撇開不談貿易戰,越南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新興市場,多年來吸引制造方面的投資,VSIP自2006年經曆快速擴長。”
越南在中美貿易戰中成爲贏家,背後其實也帶來不少挑戰,例如競爭升溫和員工成本上揚。
本地家具制造商高大(Koda)執行董事許志恩說,公司整體訂單額增10%,因此動用馬來西亞工廠設施應對訂單增長。
高大起初在1985年先進軍馬國,後來于1993年開始在越南從事貿易活動。當越南經商政策改善後,公司2000年設廠,爲更多家居業者制造家具。
許志恩指出,如今供應鏈的變化造成許多中國制造的産品,也專攻美國以外的市場。
“我們在這些市場有生意,也擔心會有影響,因此我們在銷售要更努力。”
樂福集團的郭海新指出,許多制造業者遷移越南,一再推高逐年上漲的人力成本。
“一名員工1992年平均月薪是45美元,目前已增加到至少300美元了。”
郭海新留意到,越南當地人找工作更講究待遇,例如使用哪款裁縫機、工廠場所有否冷氣等。對此,他正爲公司進行轉型,引進先進機器、減少對人力依賴,並制造素質更好的衣裝。
■中産階級崛起帶來其他行業商機
除了制造業的蓬勃發展,中産階級崛起也爲其他行業打開商機大門。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胡志明市辦事處主任蔡承漢受訪時說,不少海外投資投放在基礎建設、城市解決方案、生活消費領域等。
“越南龐大人口和中産階級迅速增長,爲零售、餐飲等行業帶來商機。”
近年來,多個新加坡餐飲品牌走進越南,包括勝樂集團(Select Group)、豆先生(Mr Bean)和小伴。
勝樂集團董事經理陳祖坤說,集團關注越南市場多年,約三年前和當地批發和餐飲公司MESA Group探討合作機會,去年1月正式進軍越南。勝樂引進的品牌包括桃苑和香港盛記甜品。
他說:“我們這一年多來的發展不錯,不少商場希望我們開設新分店,我們因此會加快這裏的發展步伐。”
以越南爲起點 企業從零創建
進軍海外市場未必要以新加坡爲起點,有些國人直接到越南創業,一切從零開始。
前財務規劃師吳進棋(31歲)和打理家族企業的白偉傑(31歲)就選擇這條創業道路。
兩人起初考慮到中國或馬來西亞發展,但認爲市場不合適,探索過程中發現越南這塊“新大陸”。
他們發現,越南人喜歡吃豬肉,而且當地人力成本較低。經過兩年籌備,兩人2018年初在胡志明市正式推出肉幹品牌Rou。
另一新加坡商人劉國慶(72歲)去年在位于胡志明市的服務公寓西貢奧卓華庭酒店公寓(Oakwood Residence Saigon)設立Fifth Element迷你超市和餐館。不過,他在越南創業經曆要追溯到1990年代。
“我早期從事糧食貿易。越南改革開放後,我就被派到這裏工作。”
他六年後決定創業,協助外國企業在越南拓展業務。2015年,原本打算退休的他改變主意,重返自己熱愛的農業,在大叻(Da Lat)設立有機農場。
接著,他在商場設立迷你超市,如今進一步發展到餐館,體現“農場到餐桌”概念。
盡管劉國慶在越南居住工作已久,不過轉戰另一行業還是具有挑戰。他坦言,餐飲業需要更多人力,自己這方面管理經驗不足。“我們起初提供新加坡美食,但員工烹饪時難以適應。”
吳進棋和白偉傑在越南售賣新加坡肉幹也吃過苦頭。早前通過網絡銷售,以及同飲食場所合作售賣産品的他們于去年底決定設立店面,沒料到門店生意沒想象中好。吳進棋說:“我們發現,這與當地人的消費習慣有關,他們不常在大批電單車穿梭的街道逛街。”
相比之下,購物中心擺放産品的銷量比店面多出一倍。白偉傑說,兩人從中吸取經驗,並考慮當租約到期後關店,並將資金投放他處。
胡志明市和河內 南北風情大不同
越南的面積是新加坡的460倍,南北風情大不同,在河內和胡志明市生活的人必定會發現其中的差異。
■新加坡商會有南北之分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商會也有南北之分:在河內的是越南新加坡商會(SBAV),設立于1998年,而胡志明市的則是1992年成立的新加坡商會(SBG)。
SBG會長林明傑說:“越南改革開放後,經商環境和政策都有變化,設立商會能讓商人更快地獲取信息和交換意見。”
SBAV會長施勇勝指出,雖然兩個商會獨立營運,但卻是一個大家庭。兩家商會定期舉辦活動,讓新加坡企業家等人聚集社交、參與講座,以及做慈善。
或許兩者分別就在于會員人數,SBG有約360名成員,SBAV則有100名會員,可見不少企業先在胡志明市紮營再往北發展。這或許反映在大衆印象中,胡志明市是經濟發展區,而河內是規劃與執行政策中心。
南方地區受資本主義影響較深,北方則保有共産主義的特色,南北兩地的人工作與生活的方式也因此不同。
制作公司Little Red Ants Saigon監制洪芷炘指出,南方人表達方式較直接,思想更開放。“北方人溝通方式較客套,會婉轉地表達想法,我們很多時候得從中取意。”
Fifth Element創辦人劉國慶點出,南方人消費習慣較爲揮霍。
“他們今天有多少就吃多少。北方人比較節儉。”
除了待人和開銷,飲食偏好也有南北之分。
豆先生特許經營商EGroup營銷總監周皇江(Chu Hoang Giang)告訴記者,南方人喜歡偏甜食物。
“在服務方面,南方人喜歡更細致服務方式。相反,北方人講究食物素質。”
越南拼搏生存指南
①越南經商過程可用三個B形容:Bạn Bàn Bán。這代表先交友,再談生意,最後才成交。簡而言之,建立關系與信任,以及耐心是成功的關鍵。
②當會議結束後,本地企業家除了使用電郵,也應該以通訊應用Zalo、短信和撥電話方式和當地人保持聯系。對方利用這方式的回應速度更快。
③新加坡企業或難以在價格方面競爭,因此必須清楚知道産品服務的價值定位。比方說,越南消費者傾向于新體驗,新加坡企業因此可提供新概念。越南企業和消費者對新加坡品牌有非常良好的印象。
④雖然英語在越南是普遍使用的語言,不過新加坡企業家應該聘請會說越南話的員工。他們能避免誤解情況發生,並能解讀對方的肢體語言。
⑤越南私營企業業務廣泛,並有強大的聯系網,因此能和新加坡企業成爲良好的合作夥伴。它們也非常願意接受新商業點子。
——企發局河內辦事處主任
裴氏虹英
胡志明市辦事處主任
蔡承漢
“商聚亞細安”下期北上馬國探索
《聯合早報》推出“商聚亞細安”系列報道,爲本地企業帶來區域市場的最新信息。本專題每兩周刊登一次,每期聚焦不同市場的主要增長領域和經商須知。
本系列下一期(11月17日)將走入馬來西亞,探索消費者行業和數碼經濟有何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