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說,許多自雇者收入不定,每當周轉不靈,就無法繳交整年該有的保健儲蓄。每年約六成或13萬個自雇者沒有繳交全額,有些選擇12個月分期付款。
從明年1月起,在公共領域服務的一些自雇者,在收到酬勞前,將由政府把部分款項先存入保健儲蓄戶頭,以降低他們無法一次過繳交全額保健儲蓄的可能性,加強醫療保障。
公積金(修正)法案昨天三讀通過。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說,政府將爲約6000名自雇者試行“邊賺邊繳”(Contribute As You Earn)計劃。
她說,許多自雇者收入不定,每當周轉不靈,就無法繳交整年該有的保健儲蓄。每年約六成或13萬個自雇者沒有繳交全額,有些選擇12個月分期付款。
已繳全額保健儲蓄者可選擇退出計劃
目前,自雇者每年須按上一年的收入,繳交整年的保健儲蓄。保健儲蓄可用來支付他們與家屬的醫藥費。自雇者無需把錢存入公積金普通與特別戶頭。
楊莉明說,政府不打算強制自雇者繳交普通與特別戶頭存款。
她也表示,已經在繳全額保健儲蓄或分期付款的自雇者,可選擇退出“邊賺邊繳”計劃,其余自雇者“最好是通過計劃繳交保健儲蓄”,防止未繳存款越積越多。
當局目前不打算把計劃擴大或擴展至私企,而是在收集反饋後才決定。
本地共有約20萬名自雇者,職業種類繁多,包括運動教練、健身教練、交響樂團導師、合唱團導師、翻譯員、攝影師等。
官委議員、全國職工總會中央委員會成員杜萊沙米說,一些自雇者擔心客戶得作額外安排來繳保健儲蓄而拖延付款,或利用這當借口拖延付款,並問人力部是否會考慮處罰這些服務購買者。
針對這點,楊莉明說,拖延付款可能是因爲合約條款不清楚,當局去年3月推出了“與自雇人士簽約勞資政標准”,當中包括得在合約中注明應付款項與付款日期,以減少糾紛。
杜萊沙米也指出,不同自雇者與客戶的關系及依賴中介的程度都不同,有些按任務收費,有些在一段時間內定期收費,這意味著“邊賺邊繳”在不同自雇群體的操作會不同,適合的程度也不同。
“我們必須小心實行‘邊賺邊繳’計劃,確保自雇者不會因爲這個做法而受累。”
全國導師與教練協會委員會成員、管樂團導師協會副會長陳恒鴻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無法繳交全額保健儲蓄的自雇者,通常是因爲經濟拮據。
“假設你處在度過難熬的時期,你自然不會優先考慮到保健儲蓄,因爲那不是每天飲食起居的問題。”
官委議員特斯拉副教授指出,服務購買者目前無需替自雇者繳交保健儲蓄,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勞動市場,這在私召車或送餐服務等因科技應運而生的零工産業尤其明顯。
他說,雖然自雇者的月入看似比類似産業的打工族高,但若加上雇員與雇主公積金存款,打工族的總月入很可能比自雇者的還要高。
由于人們通常會按進入自己口袋的實得工資來選擇工作,因此越來越多人加入零工産業,但實際上,服務購買者卻在支付較低酬勞的情況下,還能吸引到人來做那份工。
“‘邊賺邊繳’可縮小自雇者和雇員實得工資之間的差距,進而減少這種工資假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