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由國家環境局環境衛生學院、衛生部和南洋理工大學生物科學系去年發表在美國熱帶醫學和衛生學會的論文,分析了新加坡2013年至2016年的骨痛熱症流行病學規律,發現住房類型跟染病率息息相關。
栽種植物的花園、寬闊的空間、屋檐上的排水溝、還有各式容器都可成爲伊蚊滋生的溫床,本地研究顯示,住在有地住宅的人染上骨痛熱症的風險,要比住組屋和公寓的人高出許多,而且最近幾年染病率有激增的現象。
一篇由國家環境局環境衛生學院、衛生部和南洋理工大學生物科學系去年發表在美國熱帶醫學和衛生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的論文,分析了新加坡2013年至2016年的骨痛熱症流行病學規律,發現住房類型跟染病率息息相關。
骨痛熱症患者絕大部分是在本地染病,在本土病例中,最容易“中招”的往往是洋房居民,而不是高樓居民,而且情況日趨嚴重。以每10萬人來說,2012年,有地住宅居民中不到300人染病,到了2013年高發年猛增到900人,雖然之後有所回落,到了2016年又攀升。相比之下,組屋和公寓的染病率就低得多,維持在300人以內。
雖然大部分患者還是高樓住戶,但他們占所有病患的比率,已從2005年的81.3%減少到2015年的66.1%。
論文指出,這個發現跟2004年和2010年的兩次全國健康調查不謀而合——住在有地住宅的居民,血液中含有骨痛熱症病毒的比率是所有住房類型中最高的。
“有地住宅的環境更容易滋生蚊蟲,因爲有很大的前院、比較大的空間和大量容器。”
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顧問醫生梁浩楠指出,要到有地住宅檢查有沒有積水的確比較困難,有時候落葉、丟在門外的垃圾和水溝都可能滋生伊蚊。
住在有地住宅的梁浩楠說:“不只是自己的家要照顧好,還要確保整個鄰裏都沒有問題,這是大家的責任。”
政府國會環境及水源委員會主席李美花也想更深入了解有地住宅滋生伊蚊的原因,以及其他國家是否也有同樣趨勢。負責義順南事務的李美花說,義順南有很多有地住宅,她跟國家環境局聯手對洋房居民進行宣導時,發現他們的防蚊意識並不低,只是他們的日常檢查可能沒那麽透徹和頻繁。
“大部分防蚊的貼士對有地住宅和高樓居民都有幫助,比如確保花盆裏沒有積水,當局的宣導資料中也包括檢查屋檐的排水溝,但環境局或許可以爲洋房和組屋居民各設計一套檢查清單,讓大家更清楚知道該做些什麽。”
今年是繼2016年 另一骨痛熱症高發年
目前人在越南的李美花說,她出國前會蓋上排水孔、馬桶蓋和關上窗戶等,也會在12月提醒所有要出國的居民這麽做。
今年是繼2016年後另一個骨痛熱症高發年,截至11月9日,已有1萬3867人染病,比去年同時期的2466人高出近五倍,死亡人數已達20人,這或是自2007年有24人喪命後,12年來最高的。最近的每周病例也連續五個星期上升。
相信是在19世紀通過航運從非洲落戶東南亞國家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傳播骨痛熱症的禍首。本地研究發現,隨著城市化和人口增加,有伊蚊孑孓滋生的房地産整體上占2%,維持在低水平,但在有地住宅中卻特別高。
論文指出,滋生地點也有擴大的迹象,而且四種病毒血清型(serotype)中,每當一型和二型對調“主導權”時,往往預示著病例將會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