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特稿
周文龍
新加坡于1999年展開自貿協定策略,今年正好邁入20周年。
在這20年當中,新加坡的自貿協定策略有哪些進展和轉變?往前走下去,自貿協定策略又應作出哪些改變,會面對哪些挑戰呢?
大約18年前,黃美琴(58歲)被委以重任,代表新加坡同冰島、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組成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撮合自由貿易協定。
她當時面對的挑戰,不僅是要把自貿協定“生”出來,還得盡快完成談判,以便能安心地生産。原來,她當時是准備要去分娩的孕婦。
黃美琴現爲貿工部的貿易司總幹事,她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笑說:“我當時可說身懷兩胎,一胎是自貿協定,另一胎是我肚子裏的孩子。由于談判已啓動,難以擱置下來,我只能咬緊牙關‘催生’。”
結果,在黃美琴和團隊的努力下,這個通常需要一年時間才能談妥的協定,在短短四個多月便完成,創下曆來最短時間裏完成的自貿協定紀錄。
如今,黃美琴的孩子已長大,那次談判也成了她20年貿易談判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曆。她坦言,每一份自貿協定都猶如懷孕般,既是一段艱辛漫長過程,同時又帶來無以言表的滿足感。
我國于1999年展開自貿協定策略,並在2001年與新西蘭簽署首份自貿協定,過後又分別跟日本、歐洲自貿協會和美國等簽署自貿協定。目前,我國與37個貿易夥伴建立25份自貿協定。
自我國展開自貿協定策略以來,黃美琴就參與了許多談判,包括新西蘭和日本首兩個自貿協定談判。2001年,她作爲新加坡代表,開始領導談判團隊,進行歐洲自貿協會的自貿談判。
這些年來,她也負責了歐盟—新加坡自貿協定(EUSFTA)、新加坡與中國自貿協定、亞細安—中國自貿協定的談判工作,以及擔任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的新加坡首席談判代表,見證我國20年自貿協定策略的進展和轉變。
西雅圖會議失敗促成FTA策略
談起我國自貿協定策略緣由,黃美琴指出,1990年代末的全球貿易環境與今天相似,同樣面對全球保護主義擡頭,全球經濟增長遭遇困境的威脅,對依賴貿易的新加坡來說,更有著不可低估的潛在沖擊。
與此同時,1995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迅速壯大,成員國超過150個,可是在凝聚共識和糾紛調節機制方面進展緩慢。
1999年,世貿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在美國西雅圖舉行時,還發生示威活動,有逾5萬名示威遊行者包圍了會議地,抗議全球貿易自由化。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第四天會議結束,造成西雅圖會議陷入困境,連會議開幕典禮都取消,堪稱是世貿組織20年來遇到的最嚴重挫折。
黃美琴指出,西雅圖議會失敗,昭示了世貿建立全球貿易體系規範與秩序的艱難與風險。“所以,我們有必要制定新的貿易策略,應對全球貿易局勢的不確定性,並強化我們的貿易優勢。”
貿工部長陳振聲上周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就形容,我國自由貿易協定策略可達成猶如“樟宜機場”那樣的網絡效應。他指出,新加坡與許多經濟體和區域簽署的自貿協定,具有像樟宜機場一樣的銜接作用,即便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分化到不同區域和派系,新加坡都有能力和條件滲透所有經濟體,成爲它們的銜接平台。
陳振聲解釋,這是一種“1加1大于2”的效應,新加坡與越多經濟體建立自貿協定關系,網絡效應就越強,市場相關性和競爭優勢就越高。
外交部巡回大使許通美教授曾擔任新方首席談判代表,在2003年完成與美國的自貿協定談判。他近日撰文《自由貿易協定與新加坡》指出,我國自貿協定政策是由前總理吳作棟和前貿工部長楊榮文構思和實行的。
許通美說:“他們爲何這麽做?他們是爲了擴大新加坡的經濟空間。我們的戰略是把我們的小經濟體與其他大國的經濟連接起來。這樣一來,新加坡與全球供應鏈的聯系將更加緊密,我們的出口商也將享有更低的關稅或非關稅壁壘。”
新加坡在自貿協定的談判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迄今簽署14項雙邊自貿協定和11項區域自貿協定。
許通美說:“據估計,我們的自貿協定簽約國,加起來占全球國內生産總值(GDP)的85%以上,以及新加坡貿易額的90%以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協定內容擴展至數碼貿易
順應科技的發展,廣泛行業將走向數碼化,許通美指出,我國正逐步把自貿協定內容,從實體商品貿易,擴展到數碼領域。
今年5月,新加坡同新西蘭和智利啓動數碼經濟夥伴關系協定(DEPA)三方會談,加強在數碼貿易方面的合作,涵蓋範圍包括電子發票、電子付款、數碼身份驗證,以及人工智能監管等,相關協商工作預計一年內完成。
我國也在10月宣布與澳大利亞展開“新加坡—澳大利亞數碼經濟協定”的談判工作,旨在深化數碼經濟和增進數碼連接性方面的雙邊合作。此外,新加坡與澳洲和日本一起擔任世貿所探索的電子商務議案的聯合召集人,聚集其他74個經濟體,探討世貿的數碼貿易舉措,以輔助世貿制定未來數碼貿易規則。
黃美琴形容,新加坡如今已邁向“自貿協定4.0”,從最早的實體商品和服務,進化到廣泛夥伴關系合作,接著進入“自貿協定3.0”時代,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投資和企業權益保障等,如今又擴大至電子商務、跨境電子付款、個人數據資料保護等數碼經濟範疇。她說,每回自貿策略演變,都符合了經濟發展趨勢或新商業模式。
此外,在合作夥伴方面,新加坡也擴大自貿“朋友圈”,轉向更多區域性自貿合作,包括與太平洋聯盟(Pacific Alliance)和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商談自貿協定。新加坡也在探討與非洲國家建立自貿協定關系。
黃美琴說:“許多國家正擴大貿易協定策略,擴展雙方交易共同利益的彙合點,新加坡也必須不斷與時倶進,深化數碼經濟和區域化自貿協定的合作。”
貿易談判政治上變得更敏感
每一個自貿協定都是談判的結果,過程中必須堅持一些原則,但也必然會做出一些妥協。
許通美說:“在每一次的談判中,妥協都是必要的。每一談判方都必須准備向另一方或各方作出讓步。然而,在談判結束時,每一方得到的肯定比失去的多。這是可能做到的,因爲自由貿易提高了效率,而自貿協定是雙贏的協議,否則就不可能會達成協議。”
他舉例,新美自貿協定讓新加坡的出口商得以免關稅進入擁有3.3億消費者的美國市場,也促成約4500家美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工廠或區域總部。這給國人創造了就業機會,並給我國經濟帶來好處。
不過,新加坡也在該協定中做出一些讓步,包括修改知識産權條例,把著作權期限從作者有生之年加逝世後50年延長至逝世後70年。另外,爲了滿足美國口香糖制造商箭牌(Wrigley)的要求,新加坡也爲具有醫療作用的口香糖設立一個特殊類別。
許通美強調:“與新加坡所得到的諸多好處相比,這些讓步是微不足道的。”
近來,新加坡與印度簽署的新印全面經濟合作協定(CECA)成爲關注課題,因爲有社交媒體聲稱,該協定造成許多印度公民搶走新加坡人的就業機會。
許通美反駁這一說法,指出CECA使印度專業人員能夠在新加坡工作,而搶走新加坡人工作機會的漏洞並不存在。
但他坦言,這類課題在印度和新加坡都具有政治敏感性。
他說:“印度政府面臨著來自國內選民的壓力,要求確保印度專業人員得到公平對待;新加坡政府則受到確保公平的就業競爭,以及新加坡求職者不受歧視的國內選民壓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克拉布特裏(James Crabtree)受訪時說,新加坡在自貿協定領域非常積極,但隨著全球貿易轉向服務和電子商務,談判內容更趨政治敏感化,預計新加坡下來的自貿協定談判將會越來越艱難。
他進一步說明:“以商品爲主的貿易協定,大多涉及降低關稅,一般較容易達成。相比之下,服務領域的貿易協定須要取消廣泛政府政策,當中涉及就業文憑資格、競爭法和專業人員流動等更複雜範疇。”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研究院(RSIS)客座研究員嵇先白指出,現在的自貿協定內容不單單是跨境貿易,也包括了人力、環境、公共采購、政治透明度和糾紛調解等各方面,協商難度無疑更高。此外,從某種意義上說,自貿協定是與外國夥伴共同制定未來貿易政策的承諾,因此國家的政策自主權和主權也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本地企業通過協定獲韓冬奧會合同
新加坡對貿易依賴程度高,每年貿易額是國內生産總值的三倍。當中,自貿協定又扮演重要推動作用,占我國貿易總額的92%。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執行總裁何鳴傑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自貿協定對本地企業的最直接好處之一,就是降低關稅,爲企業制造更多機遇和優勢。
此外,自貿協定有助促進各國市場開放,協助企業更容易進入彼此市場,同時還帶來增加出口配額等其他好處。
貿工部數據顯示,透過自貿協定,本地企業在2016年省下7億3000萬元的關稅,顯著高于2006年的4億5000萬元。
本地冷凍食品制造商第一家集團是其中一家受益企業。
第一家食品外貿經理黃媛庭說,馬來西亞、泰國與中國的人力與原料成本都比新加坡低,因此公司的産品難在價格上一爭高下。“有了自貿協定,整體成本競爭力將會提高,讓我們更有能力與周邊亞洲國家競爭。”
第一家出口到全球超過80個國家,其中出口到歐盟國家的冷凍春卷皮、印度煎餅與餃子皮所涉及的關稅,因自貿協定而平均減少15%。公司也因面粉關稅大幅減少,得以進入韓國市場。
另一家本地企業“新雅塑膠公司”(Singa Plastics)則利用亞細安産品貿易協定(ATIGA)、亞細安—韓國自貿協定(AKFTA)以及新澳自貿協定(SAFTA)等,讓公司在這些市場維持了價格優勢,出口因而增加了近三成。公司去年也取得韓國冬季奧運會的供應合同,爲主辦方提供自助餐設施。
新雅塑膠公司高級出口主管楊文玮說,新加坡簽署的自貿協定有一些重疊性,但其實每個協定內容都有一些差異,比如新加坡和韓國既有新韓自貿協定,也有亞細安—韓國自貿區協定,它們所涵蓋的原材料範圍不同,因此通過不同協定,公司可擴大采購來源和出口市場。
敦豪新加坡(DHL Express Singapore)執行董事王樹平表示,在全球經濟不確定的背景下,任何雙邊,區域和多邊貿易舉措都是公司進入新市場和尋求增長機會的主要渠道。
他希望新加坡下來能加強自貿協定的便利化通關程序,以及更有效地解決諸如許可證、標准等非關稅壁壘問題。
助中小企業更了解自貿協定
對何鳴傑來說,接下來的一大挑戰,是加強企業對這些自貿協定的了解,幫助企業更好地掌握它們所帶來好處。
工商總會去年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半企業表示,不確定是否會利用自貿協定發展業務,約三成更是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打算。共有1036家以新加坡爲基地的公司參與,有八成以上是中小企業。
何鳴傑說,中小企業除了對自貿協定缺乏足夠認識和了解,還有一個普遍誤解,認爲自貿協定規定主要是針對跨國企業。“實際上,無論企業規模大小,自貿協定帶來的好處適用于所有公司。因此,本地中小企業應積極探索利用我國廣泛的自貿易網絡,實現國際化目標。”
他指出,工商總會今年已設立了自貿協定教育和拓展咨詢小組,舉辦一系列活動和舉措,幫助本地企業從自貿協定中獲益。
下來,工商總會將針對個別領域組織更多自貿協定課程,也會在明年推出首個自貿協定調查,了解企業在使用自貿協定和跨境貿易所面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