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特稿
上星期,政府宣布正式開放數碼銀行執照的申請。什麽是純數碼銀行?
它和我們目前使用的銀行手機應用有什麽差別?它有什麽優勢?
又可能帶來什麽安全隱患?本期的財經特稿爲讀者逐一解答疑問。
周文龍
如果有一天,當你打開手機應用,發現除了熟悉的私召車和送餐服務,還多了一個銀行貸款服務。你在手機上點擊幾下,就可以申請到貸款,而且幾乎能立刻收到資金。這會是什麽感覺?
這就是我們一直聽聞的“純數碼銀行”概念。
根據科技公司埃森哲(Accenture)預計,在英國運作的純數碼銀行明年可取得可觀增長,來自全球的客戶人數有望增長兩倍,客戶群也從千禧一代擴展到其他年齡層。
該公司的報告也指出,全球銀行中只有一半在數碼轉型方面取得顯著進步,當中僅12%全面投入數碼轉型。
這股改變全球銀行業的浪潮,不久後將席卷新加坡。
今年6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將頒發純數碼銀行執照,其中兩張執照發給全面數碼銀行,可向零售消費者提供服務。8月29日,金管局正式開放數碼銀行執照申請,包括Grab、Razer和新電信在內的多家科技公司,都表明有意申請執照。
這預示著本地銀行業將出現巨大變革。過去以私召車服務、遊戲周邊設備或電信服務聞名的業者紛紛搶攻本地銀行業,准備運用手中龐大的用戶網絡,改寫銀行經營模式。
首先,我們必須區分數碼銀行(digital bank,也稱虛擬銀行、互聯網銀行)和現有銀行擁有的數碼銀行服務(digital bank service)、電子銀行(e-banking)、手機銀行(mobile banking),以及網絡銀行(online banking)等。
全面數碼化 無實體分店
所謂數碼銀行服務,是通過數碼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提供各類銀行服務。
早在2000年,金管局便推出互聯網銀行框架(internet banking framework),讓銀行業者提供不同形式的數碼銀行業務。當時,許多銀行如星展銀行、大華銀行、華僑銀行、花旗銀行和渣打銀行等都參與其中。
不過,這些銀行都設有實體分行,讓用戶可到銀行櫃台進行交易和咨詢。它們一般也有提款機等網點,讓用戶輕松提取現款。
數碼銀行卻是不設有實體分行和提款機等接觸點的銀行,用戶的一切交易都是通過手機進行,後端運作高度科技化和自動化。
以星展銀行三年前在印度推出的數碼銀行digibank爲例,它並沒有實體店,完全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各類銀行服務。客戶要開設戶頭時,須到星展合夥企業的營業點,采用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Aadhaar卡驗證身份,便可迅速完成認證,開設戶頭。
現有銀行依然能透過互聯網銀行框架,提供各類數碼銀行服務。不過,對于那些非銀行業者而言,它們則可以申請數碼銀行執照,在無須設立實體分行或提款機的前提下,提供全面銀行服務。
數碼化好壞參半
四大優勢
一、服務收費更低
由于數碼銀行不設分行,能降低租金和人工等營運成本。換言之,可爲用戶提供更低收費的服務,包括降低貸款利息,提高存款利息等。
目前許多銀行都設最低存款額,以應付上升的行政成本。數碼銀行卻可不設最低存款額,變相降低收費,讓公衆得益。
二、更容易取得微型貸款
傳統銀行基于借貸要求較高,更注重客戶信用評級,因此通常無法滿足小型企業和家庭的微型貸款需求。數碼銀行可填補這個缺口。
三、節省時間
由于數碼銀行所有銀行服務,包括開戶都是網上完成,公衆無須排隊辦理手續,可節省時間。
例如,阿裏巴巴旗下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設立的網商銀行(MYbank)是以互聯網方式經營,借款人只須在智能手機上點擊幾下,就可申請貸款。如果貸款獲批,他們幾乎能立刻收到資金。整個過程只需三分鍾,不必任何人工介入。
四、提供更創新金融服務
大部分數碼銀行背後經營者是一家或多家科技公司,這些公司擁有大量數據,能利用大數據分析,爲原本未能享用銀行服務的人群提供嶄新的銀行服務。
通訊應用LINE參與創立的LINE Bank,剛獲得台灣的數碼銀行執照。它會推出信用評等機制LINE Score,讓用戶透過每次和LINE的互動、在LINE生態圈的活動,以及朋友圈累積得到“信LINE分”,並憑信用分數享受到金融商品與借貸服務。
換句話說,過去是由銀行來決定你的金融信用程度,現在卻是由你的LINE朋友決定你的金融信用程度。
四大劣勢
一、年長者難上手
數碼銀行雖有優勢,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其中,它不設分行的特點同時就是一大劣勢。對大多數習慣到分行辦理手續的人,尤其是不會用智能手機的年長者而言,會感到難以上手,造成許多不便。
二、少了面對面接觸
實體銀行一般都有客戶經理,處理客戶查詢、提供建議和接收客戶意見等。
由于少了“真人”客戶經理的面對面接觸,使數碼銀行少了點人性。尤其是更複雜的財務管理和大數額房屋貸款等,客戶還是傾向于到實體銀行進行這類服務。
三、提取現款不便
雖然新加坡正邁向無現金社會,但過程緩慢,許多商店或消費場所仍需要用到現金。數碼銀行沒有分行和提款機,也不准利用提款機或存款機,或加入現有提款機或存款機網絡。它雖可通過銷售點電子轉賬服務(EFTPOS)讓客戶提取現款,但還是會造成許多不便。
四、安全隱憂
數碼銀行最令人關注的是——它安全嗎?如果銀行倒閉,存戶的錢會不見嗎?
根據金管局設下的條件,它對數碼銀行的管制算是相當嚴格,尤其是對面向散戶的全面數碼銀行執照(digital full bank license)。金管局將發出最多兩張全面數碼銀行執照,申請者必須是總部設于新加坡,並由新加坡人掌控的公司,並通過兩個階段獲得執照。
此外,全面數碼銀行也必須參與新加坡存款保險公司(Singapore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簡稱SDIC)的存款保險計劃,受保頂額爲7萬5000元。也就是說,如果數碼銀行倒閉,每名存戶最多可索回7萬5000元存款,獲得全額保障存戶約達91%,符合國際標准。
新業者加入料推動創意金融服務
目前,有超過200家銀行在新加坡運營,當中星展、華僑和大華這三家本地銀行占有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銀行業近乎飽和。因此,金管局頒發數碼銀行執照有可能造成銀行業競爭加劇。盡管如此,隨著非銀行業背景的新業者加入,預料將刺激銀行業提供更富創意的金融服務。
據了解,螞蟻金服、雷蛇(Razer)、Grab,以及新電信等公司,都可能出手申請數碼銀行執照,將業務擴大至銀行業。
螞蟻金服現爲中國最大電子支付平台之一,日前也獲得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出的數碼銀行執照。
據了解,本地私召車業者Grab數月前已聘請咨詢公司探討銀行業發展潛能。
本地電信業老大新電信近年來不斷拓展金融服務業務,例如推出電子錢包Dash。
作爲遊戲周邊設備制造商,雷蛇也設有電子錢包Razer Pay,處理數以10億元計的數碼付款。
其他有意申請執照的公司還有本地上市的財富管理平台奕豐集團(iFAST)、跨境付款服務商InstaReM和金融科技公司Funding Societies。一些外國科技巨擘如面簿、亞馬遜等也可能參與其中,成爲本地銀行的競爭對手。
數碼銀行執照申請截止日期爲12月31日。金管局將在明年中宣布成功申請者名單,並授予原則上批准書。這些數碼銀行業者須在一年內完成相關准備工作,包括設立風險管理機制和流程等,預計2021年中開始營業。
全球掀浪潮
■東南亞地區
在東南亞地區,馬來西亞就計劃頒布數碼銀行執照。馬國央行總裁諾珊霞(Nor Shamsiah Mohd Yunus)透露,馬來西亞今年底將公布數碼銀行執照的申請條件。
馬國的聯昌國際銀行(CIMB Bank)今年1月已在菲律賓開設首家純數碼銀行,試圖擴大東南亞版圖。
在越南,興旺商業銀行(VPbank)是當地首家數碼銀行,2016年開始透過Timo平台爲年輕人群提供金融服務。去年,興旺商業推出了YOLO,除了提供儲蓄賬戶和貸款等傳統銀行服務,還提供出租車預訂、電影和酒店預訂和食品、飲料訂單等日常服務。
■大中華地區
中國的阿裏巴巴和騰訊是開創數碼金融服務趨勢的先行者,這兩家企業通過他們的數碼支付應用,顛覆了中國乃至全球的金融服務。
2014年9月,在五家獲准籌建的民營銀行中,就包括了阿裏巴巴投資參股的浙江網商銀行(MYbank)和騰訊投資參股的微衆銀行(WeBank)這兩家純數碼銀行。其他較受矚目的還有小米參股的新網銀行(XWBank)。
受到中國大陸的互聯網銀行啓發,香港金管局自2017年就開始籌備虛擬銀行的相關事宜,並在今年頒發虛擬銀行執照。
至今,共有八家公司獲得牌照,其中七家有中國內地互聯網企業或金融公司參與,騰訊、螞蟻金服、平安、京東、小米、衆安,以及攜程皆在其中。
台灣則是在今年7月底正式公布純網絡銀行執照,由將來銀行(NEXT Bank)、LINE Bank,以及樂天國際商業銀行三家獲得。
三家銀行股東背景各有不同,將來銀行由中華電信牽頭發起,LINE Bank是通訊應用LINE參股的銀行,樂天國際商業銀行則是由日本電子商務巨頭樂天集團(Rakuten)出資的公司。
■其他地區
韓國約兩年前開始推動數碼銀行計劃,目前有兩家純數碼銀行K-Bank和Kakao Bank。K-Bank是由韓國電信(Korea Telecom)聯手螞蟻金服等20家股東發起設立;Kakao Bank則由韓國通信軟件公司Kakao Talk作爲最大股東。
日本在數碼銀行方面起步很早,日本網絡銀行(The Japan Net Bank)成立于2000年9月,是日本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純網絡銀行,主要股東是三井住友銀行(SMBC)和日本雅虎。2007年開始,日本又掀起一波數碼銀行熱潮,出現了住信SBI網絡銀行(SBI Sumishin Net Ban)和自分銀行(Jibun Bank Corporation)等。
在美國,1995年成立的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是全球第一家純互聯網銀行,標志著美國數碼銀行的開端。但直到近幾年,隨著Moven、Simple、GoBank等新業者崛起,美國數碼銀行才開始有了巨大轉變。例如沃爾瑪(Walmart)參股的GoBank,用戶只需用手機拍下支票,便能將支票存入銀行戶頭。
在歐洲,數碼銀行過去幾年也開始打著挑戰者銀行(Challenger bank)旗號,加入市場競逐。當中有英國的Atom、Monzo、Starling、德國的N26、波蘭的mBank,以及法國的Hello ban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