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生活孤獨、管理和應對慢性疾病能力較差的年長者,到急診部求醫的概率較高,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在過去一內曾摔倒,及面對日常活動能力受限、患有多種共病等挑戰。相反,有宗教信仰、過去半年曾看過家庭醫生的長者,到急診部門的概率相對低。
本地調查發現,租賃組屋居民當中,生活孤獨、沒有宗教信仰的年長者,如果過去一年曾跌倒,而又面對日常活動能力受限等挑戰,他們到醫院急診部求醫的概率更高。
這項調查由新加坡中央醫院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一組醫生和研究員,于2016年至2017年之間展開。研究員通過家訪進行一系列問卷調查,收集928名年齡60歲及以上年長居民的健康狀況、是否孤獨等心理狀況的自我評估、日常活動能力,以及就業及收入等資料。受訪對象居住在振瑞路(Chin Swee Road)、惹蘭固哥(Jalan Kukoh)、惹蘭民亞(Jalan Minyak),以及約克山(York Hill)的12座租賃組屋。
社會經濟地位與身心健康挂鈎
參與調查的年長者中,約9%在過去六個月中曾到急診部接受治療;約10.5%曾住院。
調查指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普遍被認爲是造成病人更頻密就醫的一大風險因素。調查也顯示,住在租賃組屋的低收入居民身心健康一般較差,而他們也更常進出院或到急診部門。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項調查,更深入了解租賃組屋弱勢住戶之中,哪些群體面對更高的住院或急診治療風險。
調查發現,生活孤獨、管理和應對慢性疾病能力較差的年長者,到急診部接受治療的概率較高,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在過去一年內曾摔倒,及面對日常活動能力受限、患有多種共病(comorbidity)等挑戰。
相反地,有宗教信仰、過去半年曾看過家庭醫生的年長者,到急診部門的概率相對低。
入院治療方面,應付慢性疾病能力及日常活動能力較差的年長者,往往面對較大的住院風險。其他風險因素包括沒有工作、過去一年曾跌倒,或有多種共病等。至于擁有宗教信仰、就業中的年長者,住院概率則較低。
研究員估計,宗教信仰可能有助于加強年長者的韌性,讓他們更好地應對疾病;另一個可能性是,這些年長者一般會接受宗教組織屬下的社會服務援助,有助于減少他們入院或尋求急診治療。
至于孤獨年長者到急診部門求醫的概率較高,研究員認爲,原因可能是他們缺乏社會支援,一旦生病只能依賴公共醫療系統。
應鼓勵弱勢長者利用社保計劃
家庭醫生梁俊傑受訪時對上述調查結果不感到意外。他指出,弱勢年長者一旦摔倒,導致行動不便,如果獨居並缺乏社會支援,他們更容易營養不良、健康走下坡,甚至再度跌倒,到急診部或醫院求醫的風險也會增加。
他指出,本地各家公共和社區醫院的醫療團隊,正積極同社會服務機構合作,加強與社區內的弱勢年長者的聯系。
“這項調查也顯示,過去半年曾看過家庭醫生,有助于減低急診部就醫的概率,政府和民間組織應加強向弱勢年長者宣導,鼓勵他們利用社保援助計劃(CHAS),盡早到最靠近的私人家庭醫生診所求醫。”
另一方面,研究員強調,調查是在某個時間點對研究對象進行橫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呈現的是關聯性而非因果關系,而調查雖然針對一個地區的租賃組屋住戶,未必具全國代表性,但是它所呈現的社會人口結構特點,與其他地區的低收入群體相似。
報告今年中已在《BMC公共衛生》期刊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