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爲讓學生更好地將課堂與職場知識融會貫通,教育部近幾年在工藝教育學院和高等教育學府加強力度,
推行與企業更緊密接軌的工讀課程(Work-Study Programmes),但目前選擇這個教育渠道的學生只占每屆學生約3.5%。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2月18日發表今年度財政預算案聲明時宣布,
工讀教育將成爲我國主流教育模式之一,目標是到2025年,每屆學生有12%修讀工讀課程。
本地工讀課程近年來有什麽發展並取得了哪些成效?要讓工讀課程進一步普及化,教育機構、企業及學生等利益相關者應如何做好准備?
《實況報道》訪問教育學者、雇主和學生,聆聽他們的意見。
新加坡如果要讓工讀教育模式在本地紮根,成爲主流教育模式之一,教育學者認爲,各利益相關者除了須重新思考工作與學習的概念,雇主也應該獲得更多援助,以便提升培訓能力,讓他們更願意參與栽培學生。
教育部長王乙康去年底陪同哈莉瑪總統訪問德國,在一項活動上致辭時,提出工讀教育模式成爲我國主流教育渠道的目標。
王乙康當時指出,科技時代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對全球職場與工作帶來顛覆性的改變,這使到教育工作者難以預知未來的工作,無法爲學生預做充分的准備。因此,開展“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提倡持續教育及不斷精進技能,成了我國旨在確保國人能與時俱進的策略。
進一步推展工讀課程,是上述策略的其中一項工作。所謂工讀課程,指的是讓學員在學校學習的同時,也到職場接受培訓,職場實地工作的時間往往比課堂時間來得多。這樣的“工讀雙軌”模式,讓技能學習與實際職場需求更能接軌。
早在1989年,主管職能教育的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鄭永順博士就已率團到注重“工讀雙軌”職能教育的德國和瑞士考察。理工院及工教院應用學習教育檢討(Applied Study in Polytechnics and ITE Review,簡稱ASPIRE)委員會于2014年組織成立後,也率團到德國與瑞士取經。
政府在2015年推出技能創前程在職培訓計劃(SkillsFuture Earn and Learn Programme),爲理工院和工教院畢業生與合適雇主配對,有規劃地接受在職培訓。技能創前程在職培訓計劃下的工讀類課程推出至今,也擴大受惠對象,從證書類課程到大學文憑課程皆有。
教育部發言人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工教院、理工院和大學提供的工讀課程截至去年底共有165項。
截至去年6月,共有約4500名學員和1100家企業參與工讀課程。學員與雇主對課程的反饋良好。根據早前公布的貿工部調查,參與工讀專業文憑深造課程(Work-Study Post-Diploma)的理工生畢業約一年半後,薪水比同屆理工院畢業生高約10%。
教育部長王乙康日前在國會回複議員詢問時透露,工讀大學文憑課程的工作培訓占課時約30%,比一般實習項目來得更多。去年共有350名學生報讀工讀大學文憑課程。
傳統學習思維須改變
目前參與工讀課程的學生只占每屆學生約3.5%,要在五年內將比率增加到12%左右,受訪教育工作者認爲這還得靠各利益相關者包括雇主、教育機構與學生等在思維上做出轉變。把工作與教育的界限劃分得太清楚,認爲“非得考取大學文憑才能在職場勝任”的觀念還是相當根深蒂固。
新加坡管理學院全球教育學術處處長陳偉權博士受訪時指出,人們一般對學習的傳統思維是求學時期吸收知識,上大學考取文憑,就足以應付職場。
“但受數碼顛覆的影響,在校所學知識與技能的實用時效已變得更短,持續學習並掌握精深技能的必要性更爲迫切。工讀教育模式是持續學習運動的一部分。”
陳偉權認爲,轉變人們對學習的傳統思維,說服企業尤其是小規模公司響應號召頗具挑戰,普及工讀模式需要時間去推動。一些學員擔心無法兼顧工作與學習,甯可先專注在學習,考取文憑後才踏入職場,感覺比較有保障。
“雇主會有運作方面的顧慮。當職員回校上課時,他們須安排人手接替他的工作。政府在經濟方面已爲雇主提供相關津貼,協助企業承擔培訓成本,但雇主顧及的往往是業務方面的安排。
“也有雇主擔心,投入時間去栽培的員工完成課程後未必長期留在公司服務。我常告訴雇主,如果企業本身有一個利于員工發展的良好工作環境,就無須擔心他會輕易跳槽。”
教育機構與企業能有效協作
此外,教育機構應與企業緊密協作,借助企業專長規劃工讀課程。新加坡管理學院去年就同新翔集團(SATS)合作,在技能創前程計劃下推出航空業專科文憑課程。
陳偉權博士指出,由于多數學員來自新翔集團,新加坡管理學院于是派教員到工作場所執教,既方便新翔學員,另一方面又能借助新翔的資源進行培訓。“與其投入資源在學府設立培訓設施,不如與企業協作,借助它們的尖端科技與設施進行培訓,事半功倍。”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副教授陳英泰博士也認爲,利益相關者得重新思考工作與學習的概念,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也須因應調整,不論是擢升機會、職業規劃、前輩與學員的搭配安排,都須能支持工讀計劃的模式。
“全球都面對數碼經濟沖擊,世界各地的教育制度都得跟上職場改變的步伐。教育調整一般都需時間推廣。”
學府推出更多工讀課程
本地大專學府意識到中小企業在撥出時間和人力培訓學生所面對的挑戰,目前已在這方面加強給予雇主支持。
南洋理工學院發言人指出,一些雇主無法在同一時段讓員工去上課,尤其是資源有限的小企業,校方因應協調靈活的課程時間,例如無法每周上課一天,則安排員工分兩周上課。
南洋理工學院自2015年推出工讀課程以來,共有980多名學員參加,參與的企業共有340家,受歡迎的資信系統管理、藥劑科學、人力資源發展等課程,每班錄取多達24人。校方接下來打算根據市場需求推出更多課程。
重視應用學習的新加坡理工大學提供15項工讀課程,去年申請這類課程的學生比前年多兩成。新工大發言人指出,隨著新興領域對人力的競爭加劇,更多企業重視人力栽培,目前與新工大開展工讀課程的企業有35家。
各大專學府的教員會同企業定期交流,並爲學員安排資深前輩,以支持學員的在職培訓,正式的評估與測試則主要由學府執行。
個案①
選修工讀學士學位課程
新工大學生體驗真實職場
對網絡安全有濃厚興趣的何豐廷(25歲)選擇工讀模式,一邊修讀新加坡理工大學資訊通信科技(資信保安)課程,一邊在新電信旗下網絡安全公司Trustwave實習,既鍛煉工作技能,也加強對環球網絡安全業的了解。
何豐廷之前在義安理工學院修讀商業資訊科技,爲了更深入體驗真實職場生涯,他報讀新工大時就選修技能創前程工讀學士學位課程(Work-Study Degree)渠道,通過新電信面試後,展開爲期四年的工讀生涯。
新工大實行三學期制,過去兩年,何豐廷首兩個學期在校上課,第三個學期到新電信實習。如今他升上大三,1月起第三次回到新電信,進行長達一年的工作培訓。由于新電信資助全額學費,他年底完成培訓後畢業,須在新電信工作三年。
去年,何豐廷在Trustwave戰略協作與聯盟部門進行第二輪實習時,有機會應用所學的商業和網絡安全知識,讓他獲益良多。這次他特別要求重返同一部門,擔任業務發展培訓生。除了協助業務發展經理維持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何豐廷也進行市場調查,就網安隱患與供應商合作,按消費者需求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
職場訓練讓何豐廷比同輩更快增進對行業的知識,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維持和供應商的合作關系、攜手推進業務,需要動腦筋。這些技巧只能在職場上鍛煉,無法在課堂上學習。”
此外,常與公司內外不同人士打交道,也有助拓展人脈。何豐廷說:“當初申請來新電信進行工讀計劃,也因爲它作爲本地跨國企業,有不少海外業務。我有機會與公司的海外團隊接觸,增加對區域和環球網絡安全行業的認識。”
新電信:工讀培訓會考慮學生志向
新電信集團首席人力資源總監陳美玲說,新電信希望透過支持年輕人完成大學教育的同時,授予他們實際就業技能與經驗,以培養網安和資訊通信科技領域的青年專才。
“隨著網絡威脅增加,本地對網安專才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們同新工大等學府的合作,有助建立我們在網安和軟件工程的人才庫。”
她說,公司爲工讀生設計的培訓計劃,除了滿足課程要求,也考慮他們的學習目標和職業志向。“在學生共20個月的實習中,除了能接觸不同工作領域,進行有意義的工作,也有機會爲公司業務增值。這讓我們盡早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栽培他們。”
個案②
進修專業文憑工教院畢業生圓夢
林詠晴(21歲)在工藝教育學院畢業前申請工讀計劃,報讀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在職培訓專業文憑課程。她在學院安排下到兩家公司面試,最終被日本郵船物流新加坡公司(Yusen Logistics Singapore)錄取爲物流人員已約一年。
林詠晴每個星期三回工教院東區學院上課,其余四天在公司上班。她之前在工教院念國際物流高級國家工教局證書(Higher Nitec)課程,原本就有意進修專業文憑,工讀計劃正好圓夢。她受訪時說:“工讀計劃讓我在事業發展方面有好的起步;我既有固定工作,又能回校上課,學到的知識又能在職場應用。公司讓我在資深前輩指導下,接觸不同職務。”除了處理文件,她也得爲客戶提供服務,安排送貨或跟進運送的問題,認識物流業的實際運作,這對職場新鮮人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職員成爲工讀計劃推廣大使
日本郵船物流新加坡公司人事部總經理宋清蓮受訪時指出,工讀計劃有助于公司網羅有相關教育背景的年輕人,他們都修讀過物流方面的課程,有相關的基礎勝任工作,接受實地培訓。
“我們希望吸引年輕人加入物流行業,以往通過招聘廣告,未必能吸引剛畢業的年輕人。與學府合作,我們能擴大人才庫,爲公司栽培新一代的物流專才。” 她指出,參加工讀計劃的學員一般在兩年半的課程結束後才獲頒專業文憑,但公司根據工作表現加薪,不看文憑,所以未必得待課程結束後才加薪。公司也定期爲職員安排交流會,讓他們有機會與高層溝通,職員之間也能分享經驗。職員還充當公司大使,到學府推廣工讀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