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純 胡潔梅 [email protected]
政府將推出總額13億6000萬元的援助配套,其中5億2580萬元用來協助建築業者應對爲遵守安全複工條例所須支付的花費,已複工及待批准複工的業者都可獲得援助。
政府將推出總額13億6000萬元的援助配套,協助建築業者應對冠病疫情的沖擊,讓它們在爭取達到安全複工標准的同時,也能更長久地維持運營。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和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昨天(6月27日)走訪愛德華太子地鐵站工程附近的隧道工地,了解負責施工的許兄弟建築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如何籌備安全複工。李智陞在走訪工地後,分享了爲建築業推出的最新援助配套及其涵蓋範圍。
其中,有5億2580萬元將用來協助建築業者應對爲了遵守安全複工條例所須支付的花費,不管是已複工還是待批准複工的業者都可以獲得援助。當局日後將公布援助細節。
另外,考慮到建築承包商也須指派安全管理人員執行工地的整體安全措施,4800萬元將用以協助業者支付這方面的工資。達到防疫安全標准的業者如果聘用的是新加坡籍或永久居民安管人員,當局將分擔安管人員50%工資,資助期從今年9月至明年2月。
當局也會與承包商共同承擔與政府工程施工期延長有關的費用。只要是今年6月1日前截止招標的標案和政府建築工程合約,當局將承擔一半因工程延長所累積的費用,資助頂限爲合約金額的1.8%。
由于一些建築工程尚未全面複工,當局將支付負責政府項目的業者工程預付款。負責政府工程的主要承包商早前已獲得4月和5月的預付款。
接下來,當局將付預付款給負責政府工程並受影響的業者,直到工程獲准複工爲止,支付總額頂限爲所簽訂項目合約的5%或1000萬元,以較低者爲准。主要承包商須在獲得當局付款證書的兩周內,將一部分預付款轉給分包商。
約4萬3000裝修工程獲准開工
李智陞也透露,至今獲准開工的裝修工程約4萬3000個。另外,約1150個大大小小的公共與私人領域建築工程已獲准複工。
在當局與業者共同制定的“安全重啓計劃”下,雇主必須爲工人做冠病檢測、在工作場所和住宿實行安全距離,以及安全載送員工,滿足了這三方面的要求才能複工。
李智陞說,既要快速複工,但也必須與業者緊密合作,確保達到安全複工標准。有鑒于此,建設局在新加坡建設專科學院設立了重啓建築工程運作中心。
他說,中心集合了建設局人員,還有其他機構、商會及業內夥伴,他們將緊密合作,將相關信息流與須完成的程序資料整合起來,包括爲客工進行測試,如何重啓運作等。
許兄弟建築土木工程有限公司目前手上有九個建築項目,八個已獲複工許可。但目前可開工的工人只有約15至20%,主要因須遵守安全複工條例,循序漸進。
公司主席許慶祥受訪時透露,要讓所有客工複工,就須准備好住宿和達到各項安全標准,這估計會讓工程延誤約六至九個月。他說:“當局給予的援助來的及時,有助降低運作成本。我也希望政府接下來考慮提供應付客工住宿成本的援助。如果我們可以直接在工地搭建宿舍,也有助降低載送客工的交通成本。”
承擔建築業者冠病檢測費用 至明年3月
政府將繼續爲建築業者承擔冠病檢測的費用,直到明年3月。
建設局指出,配合當局的安全管理措施,雇主必須定期讓員工接受定期檢測,以保障員工安全。這包括建築業所有持有工作准證的員工、S准證持有者(辦公室的職員除外),以及在工地工作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與就業准證持有者。
政府早前已宣布,會爲建築業持有工作准證的員工及S准證持有者承擔定期檢測費用,直到今年8月。
政府接下來會爲建築業繼續承擔檢測費用至明年3月,以助建築業安全重啓工作。
撥9億2000萬元 延長建築海事與加工業外勞稅回扣
政府將延長建築業、海事船廠以及加工業的外籍勞工稅回扣,爲此撥款多達9億2000萬元,幫助這幾個領域約1萬5000個企業。
人力部與貿工部昨天發聯合文告說,從8月起這些領域的企業可獲得的外勞稅回扣,以每名受雇工作准證持有者每月90元回扣來計算,直到2021年12月。接近2021年底,政府將檢討是否須延長回扣,至2022年12月。
許多企業得適應安全管理措施,而建築、海事與加工領域面對的要求讓企業的成本大爲提高。例如,雇主得安排交通接送員工到工作地點。按組分工意味著多數員工只能在一個工地工作,不能隨時調動到別處。錯開員工休息日也導致分包商之間得緊密協調安排。
根據“堅毅前向”預算案,無法在6月開工的企業不必支付6月的外勞稅,並獲750元外勞稅回扣;7月則免付一半外勞稅,並獲375元回扣。建築、海事與加工領域的企業自動獲益。
這些領域的員工所住的客工宿舍大多會被列爲“安全”,員工到了7月底可複工,減免外勞稅的安排因此會在8月終止。不過,外勞稅回扣將以較小比率繼續延長,以便支持這些企業,讓它們有更多時間做調整。
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表示,所有企業得實行安全管理措施,而對建築、海事及加工業的要求就更嚴謹。建築業的工作進度會比疫情前來得慢,這期間公司會面對許多壓力,因此政府須提供支援,協助它們應付額外成本、生産力下跌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