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會客室
林睿指出,精深科技起步企業往往面對較大的風險,促使私人投資者卻步。因此,政府在這方面投入更多資金,可起著抛磚引玉的作用。
陳紫筠 報道
提起本地科技起步公司,人們或比較熟悉創建網購平台和手機軟件之類的一般科技企業。不過,科技其實分不同層次,新加坡正在大力推動精深科技(deep tech)的發展,尤其是生物醫療、先進制造和農業食品這三大領域,以解決全球面對的更廣泛問題。
剛在今年5月上任的新加坡創新機構(SGInnovate)首席執行官林睿(54歲)是肩負這個重大任務的關鍵推手。他在冠病疫情期間接管這家機構更是意義深遠,因爲這場危機或提供契機,讓該機構大展拳腳。
新加坡創新機構是我國政府于2016年成立的一家私人企業,專爲精深科技領域的本地起步公司提供資金和推動發展。林睿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該機構初創時專注投資于資訊通信業,但這個領域目前已取得快速發展。接下來,他將把重點放在投資生物醫療、先進制造和農業食品的領域。
他說:“這場冠病疫情暴露了我們的弱點。食物和水源一樣,都屬于生存必需品。幾年前,我們很好地解決水源的問題,如今也要著手應對食品方面的問題。因此,農業食品業將是其中一個重點投資的領域。”
以該機構投資的本地企業DiMuto爲例,這家企業利用區塊鏈(blockchain)、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來追蹤食品供應,進而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同時加強糧食保障。
此外,冠病疫情讓醫療相關領域受到高度關注,也讓人們更加留意精深科技的發展,因爲這被視爲有潛力解決這些全球問題。
例如,另一家獲得該機構注資的本地醫藥科技公司路勝基因(Lucence Diagnostics),研發了能夠更好對抗疫情的SAFER-Sample唾液采樣器。比起鼻咽拭子采樣,唾液采樣檢測屬于非侵入式,但同樣有高敏感度。此外,病毒樣本運往實驗室過程中也無需冷卻。
精深科技起步公司
技術出自新穎研究點子
新加坡創新機構成立至今爲超過80家精深科技領域的起步公司注資,總投資額超過5000萬元。這些企業從其他管道又另籌得超過6億8000萬元。
冠病期間,它對創新起步公司的支持不減,近期投資的公司包括了采納量子計算技術的Horizon Quantum Computing公司、用機械人進行微創手術的南科醫療科技(NDR Medical Technology),以及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更好預測中風風險的See-Mode Technologies公司。
至于精深科技起步公司和一般科技企業有何不同,林睿解釋,前者的技術出自新穎的研究點子,並擁有較明確的知識産權定位。
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傑上周宣布,政府將撥款高達1億5000萬元,分階段強化起新—先鋒(Startup SG Founder)計劃。
林睿指出,精深科技起步企業往往面對較大的風險,促使私人投資者卻步。因此,政府在這方面投入更多資金,可起著抛磚引玉的作用。
除了提供資金,新加坡創新機構也熱衷于培養人才,以及營造更加蓬勃的精深科技起步公司文化。
林睿透露,該機構通過各項業界聯系活動建立了龐大的人才社群網絡,旗下人數多達4萬多人。它計劃開放這個人才網絡的資料庫,與政府機構、企業夥伴和起步公司合作在線上主辦大型職業展,共同展示該領域的工作機會。這場職業展預計在下個月12日舉行。
林睿對發掘創新起步公司充滿熱忱,但他不是商界出身,轉行前其實是一名麻醉科醫生。“我在2002年轉行,那一年科學界首次取得人類基因的排列,全球當時掀起了生物科技的革命,希望可以制造更有效的藥物。這讓我感到心癢癢,因此決定離開醫院。”
脫下醫袍後,他加入了經濟發展局投資公司(EDB Investments)旗下的子公司Bio*One Capital,專門投資具潛力的生物醫療領域。他過後輾轉其他職務,包括在醫療器材企業擔任首席執行官,以及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的醫療器械研究與商業化策略組擔任執行董事。他加入新加坡創新機構之前是南洋理工大學旗下“NTUitive”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林睿可說是一步一腳印見證本地起步公司文化漸漸成型。經過這麽多年的耕耘,他從本地起步公司增加的趨勢,感覺到國人的創業精神有所提升。
他指出,人們以前或許可以從畢業至退休,在同一家公司打工,但如今的情況不一樣了。公司的每股盈利一旦沒有達到華爾街的預測,就可能面臨被裁退的厄運。“我對于在籍學生的勸告是,你必須做好准備,保持靈活度。你必須增廣見識,不斷尋找新機遇,而要做到這點的最佳方法是成爲一名企業家。因此,畢業後成爲企業家絕對是合理的職業選擇。”
我國起步公司文化有待進步
但林睿坦言,我國的起步公司文化仍有待進步。在他看來,創業是不斷死而複生的過程,而國人相當缺乏這樣的經驗。
以美國爲例,當地人發起了一種“創業很酷”的文化,並擁有無限自我創新的能力。不過,或許國家地域大,即使失敗也可以在國內另座城市重起爐竈,讓人民更敢于創業。
林睿認爲,每個國家的起步公司文化不一樣,不可以照搬硬套。至于最適合新加坡的模式,他表示沒有答案,因爲我國目前還在試驗中,探索自己的創業道路。
危機也是轉機,冠病疫情爲經濟前景造成更多不確定性的同時,也可能刺激國人在逆境中勇敢嘗試。林睿說:“如果國人做好決定,想往精深科技領域發展,我們一定會全力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