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是在冠病疫情前進行。食物不足(food insecurity)指的是家庭缺乏或沒有信心獲得足夠或適當的食物。它不等同于饑餓。在受調查食物不足的209戶家庭中,近八成沒有獲得食物援助,而大多數其實沒有尋求過援助。
一項全國調查發現,約一成的新加坡家庭在過去12個月,經曆過至少一次食物不足的情況,當中有五分之二的家庭,更是每月至少經曆一次。
受訪的1206戶家庭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問卷有18道問題,其中10題衡量家中成人的食物情況,另八題衡量家中孩童的食物情況,結果顯示有209戶(17.3%)屬于食物不足的家庭。
這項調查是在冠病疫情前進行的。新加坡管理大學連氏社會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在慈善機構新加坡食物銀行的委托下,于去年7月至12月間,訪問了1206戶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家庭,得出上述結果。
根據調查報告,食物不足(food insecurity)指的是當家庭缺乏或沒有信心獲得足夠或適當的食物,以健康生活。它不等同于饑餓,家庭只要在一段時間裏難以獲得足夠的營養食物,就可被視爲食物不足。
由于研究團隊訪問了較多居住在一房式至三房式組屋的家庭,爲更好地反映全國情況,團隊因此按新加坡居民的住屋類型、種族和最高學曆分布情況,對數據進行了加權計算。
結果顯示,10.4%的居民家庭過去12個月,經曆過至少一次食物不足的情況,當中約三成家庭的食物嚴重不足,意味著他們已減少所攝取的食物,且三餐不定。
此外,食物不足的209戶家庭中,近八成(78%)沒有獲得食物援助,而大多數(62.2%)其實沒有尋求過援助。他們給出的三大理由包括:覺得不好意思、不清楚獲得食物援助的渠道,或是認爲其他人更需要食物幫助。
報告中提出多項建議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協助調查
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提出多項建議,包括須更有策略地爲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食物援助,例如用地圖標出弱勢家庭所在區域,並爲慈善機構提供相關信息。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也從旁協助這項調查,包括與研究團隊合作改進調查方法。
針對調查結果,當局昨天發聲明說,將繼續與食物救濟工作小組(Charity Food Workgroup)合作,解決新加坡家庭食物不足的問題。
這個去年成立的跨機構工作小組,成員包括食物銀行等提供食物救濟的組織,以及義工、企業和政府機構。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說,爲更有效協調食物捐贈,食物救濟工作小組正在制定兩項計劃,即建立統一數據庫以記錄獲得食物援助的受益者,和試行在一些市鎮委任“食物援助協調員”。
早前有慈善機構反映,由于機構之間缺乏協調,一些受益者可能同時獲幾家機構的幫助,以致食物浪費。
此外,這項全國調查也顯示,食物不足的受訪者,身體質量指數(BMI)更可能處在高風險值,即超重或肥胖,基于收入因素,他們更關注食物價格而非營養價值。他們也比較傾向有負面情緒,一些人甚至感到悲傷和絕望。
其他發現則在意料之中,包括食物不足的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普遍較低,更有可能居住在一房式和兩房式組屋,一家之主的受教育程度也往往比較低。
盡管如此,冠病疫情暴發後,食物銀行創辦人之一黃玮婷觀察到,如今有越來越多住在有地住宅的人士尋求食物救濟。
“冠病使許多人處在食物不足的邊緣。這不僅是因爲人們失去了兼職和自由工作的機會,也因爲一些人原本就是靠薪水勉強度日。”
這個去年成立的跨機構工作小組,成員包括食物銀行等提供食物救濟的組織,以及義工、企業和政府機構。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說,爲更有效協調食物捐贈,食物救濟工作小組正在制定兩項計劃,即建立統一數據庫以記錄獲得食物援助的受益者,和試行在一些市鎮委任“食物援助協調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