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樟宜綜合醫院今年8月至9月間對137名病患的調查,進行30至60分鍾的活動後,超過80%的病患會變得更冷靜,感到愉悅的病患也從5%增加至超過75%。
失智症患者住院時,可能會因爲身處陌生環境變得迷惘暴躁,醫院因此根據他們的日常作息和興趣愛好,制定個人護理計劃,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調查發現,這樣的護理計劃不僅能減緩病患的功能性退化,也能讓他們的情緒更穩定,改善食量和睡眠品質。
樟宜綜合醫院老年醫學科的失智症病房自2015年起推出以病患爲本的個人護理計劃,包括向家屬了解病患生活作息和興趣愛好,將其融入護理計劃中。
醫院也會根據病患的思維能力和情緒需求,讓他們參與不同的活動。例如喜歡照顧孩子或是烹饪的病患會接受“娃娃療法”,讓他們玩玩偶或模擬煮東西吃。
醫學高級顧問醫生林詩菁副教授解釋,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雖然會減退,但他們保留獨特的人格和五官感知。個人護理計劃就能通過營造猶如居家的舒適環境以及溫暖的社會環境,滿足病患的身心需求。
根據醫院今年8月至9月間對137名病患的調查,進行30至60分鍾的活動後,超過80%的病患會變得更冷靜,感到愉悅的病患也從5%增加至超過75%。活動也有助于提高病人的食量和睡眠質量,有62%的病患因此能吃完飯。
過去,44%的病患睡眠時間爲四至六小時,如今94%的病患睡眠時間超過七小時。
八成病患在出院時 身體功能不受影響
醫院一般也會用藥物或其他方法束縛失智症病患的行動,避免他們跌到。但在護理計劃下,失智症病患能在護士監視下,盡可能在病房自由走動。這有助于減緩病患功能性退化,使80%的病患在出院時身體功能不受影響。
林詩菁副教授說:“失智症病人的需求更高,溝通需要時間,傳統的護理計劃可能不適用于他們。個人護理計劃盡可能維持病患日常作息和習慣,並根據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情緒需求規劃他們感興趣的活動,讓他們每一天都過得充實。”
陳佳雯(48歲,營銷總監)的76歲父親就接受了這項護理計劃。
她描述,父親今年9月14日第二次中風後,出現輕微失智症症狀。他情緒激動,一直吵著要回家,因此被送進失智症病房。經過個人化護理計劃,父親的情緒平複下來,身體機能也逐漸恢複。
她說:“失智症病房與一般病房很不同,醫生和護士會以名字稱呼我的父親,也會拿他愛吃的東西給他吃,還會通過音樂和書寫名字等活動來增強他的記憶力。醫生和護士也在他出院前,教導我們如何照料父親,例如讓他繼續進行語言治療等複健活動。”
林詩菁副教授表示,每年有580名病患參與這項計劃,院方正在探討如何將護理計劃推廣到整個醫院,讓更多失智症患者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