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融資顧問達菲與弗斯昨天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本地今年共有640宗並購、私募風投及IPO交易,數量比去年的809宗少了近21%。
馮嘉年 報道
面對冠病疫情帶來諸多挑戰,本地今年的並購、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以及首次公開售股(IPO)交易額連續第二年下滑,至652億美元(868億新元),跌幅近20%。
不過,隨著企業逐漸適應在新常態中進行交易,明年的企業活動可望展現強韌。
企業融資顧問達菲與弗斯(Duff & Phelps)昨天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本地今年共有640宗並購、私募風投及IPO交易,比去年的809宗少了近21%。
並購交易繼續是最活躍的企業活動,全年至今共482宗成交,交易額591億7600萬美元,占總額逾90%,比去年減少18%。當中,房地産、能源及銀行、金融服務與保險業是主要增長動力。
最大宗並購交易是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與其他投資者聯手投資10億1000萬美元,收購投資阿布紮比國家石油公司天然氣管道(ADNOC Gas Pipeline Assets LLC)的49%股權。
若不包括主權基金的交易,今年最大宗並購交易爲凱德商用新加坡信托及凱德商務産業信托合並,總值逾61億美元。居次的是數碼保險業者Singapore Life並購英傑華新加坡(Aviva Singapore),總值逾19億美元。
本地今年的私募股權及風投交易有149宗,交易額51億5300萬美元,占總額近8%,比去年少21%。科技業是吸引最多投資的領域。
最大宗交易是阿布紮比投資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領頭的財團投資12億5000萬美元于亞太地區能源基礎設施業者Equis Development;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向Grab注資逾7億美元則排第二。
除了新加坡,該報告也對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企業活動進行統計。
本區域今年首七大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交易,本地公司占據五宗,另外兩宗則是印尼的Gojek及Tokopedia。
據達菲與弗斯新加坡董事經理柯普萊克裏斯南(Srividya Gopalakrishnan)觀察,本區域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數量大增,其中一些已到全球股市挂牌,另一些也在探討公開售股或收購其他業者。
10月份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的納峰科技(Nanofilm Technologies)就是其中一家,集資額3億7610萬美元是本區域今年規模最大的IPO項目。
不過,縱觀本地IPO項目今年只有九宗,集資額9億4400萬美元,相比去年銳減58%。
柯普萊克裏斯南指出,疫情導致企業被封鎖措施及旅遊限制打擊,資産估值陷入不確定、交易取消或重新談判。盡管如此,本地今年的企業活動仍然展現韌性,顯示這些交易及投資對企業的戰略增長至關重要。
展望未來,她說:“我們預期疫情的沖擊仍將持續多幾個月,但企業已適應了在新常態進行交易。再加上美國政治局勢改變,中美關系有可能改善。政治環境更穩定、企業持續采納科技,以及流入本區域的資金增加,我們預期接下來的交易活動將會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