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研究團隊是于去年6月至8月召集36名冠病病患,將他們分成四組,分別使用清水及三種漱口液漱口30秒。結果顯示,比起使用清水漱口,使用其中兩種漱口液者,在漱口後的五分鍾和六小時內,唾液病毒載量明顯下降。
本地研究發現,使用含聚維酮碘或十六烷基氯化铵成分的漱口液,可在五分鍾內降低唾液中的冠病病毒載量,而且效果可持續長達六小時。
來自新加坡國立牙科中心、新加坡中央醫院,以及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是于去年6月至8月召集36名冠病病患,將他們分成四組,分別使用清水及三種漱口液漱口30秒。
這三種漱口液的成分包括聚維酮碘(povidone-iodine,簡稱PI)、十六烷基氯化铵(cetylpyridinium chloride,簡稱CPC)以及葡萄糖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 gluconate,簡稱CHX)。
研究團隊在四個時間點采集病患唾液樣本,即漱口前,以及漱口後的五分鍾、三小時及六小時;再進行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以測量唾液中的冠狀病毒載量。
結果顯示,比起使用清水漱口,使用CPC漱口液者,在漱口後的五分鍾和六小時內,唾液病毒載量明顯下降。同樣的,使用PI漱口液者,在漱口後的六小時內,病毒載量跌幅最爲顯著。
CPC和PI可有效破壞病毒刺突蛋白脂膜
研究人員解釋,這是因爲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由一層脂膜裹著,而CPC和PI能有效破壞這層脂膜,防止病毒侵入人體細胞。至于CHX漱口液,由于在使用者唾液上産生的功效各異,因此須召集更多病患展開進一步研究以確認成效。
報告也強調,這項研究仍有一些局限。團隊原本計劃召集更多病患,但本地確診病例自去年8月以來大幅減少,所以只召集到36名病患。
參與研究的塞納維拉特納(Jaya Seneviratne)副教授也是新加坡口腔微生物組學方案研究項目的首席研究員。他在報告中指出,牙科治療過程一般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進行,容易産生大量氣溶膠。
“若病患的唾液病毒載量高,牙醫和護士受感染的風險也會提高。在進行牙科治療前讓病患使用漱口液,或能降低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風險。”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上個月出版的醫學期刊《感染》(In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