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國立教育學院調查顯示,本地華族青年在日常溝通上,使用英語和華語的自信心相近,分別爲42.2%和45.6%;而小學生當中,僅11%對使用華語有信心。不過,總的來說,約八至九成的受訪對象認爲,身爲新加坡華人,懂得雙語很重要,特別是就傳承母族文化而言更是如此。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本地不同年齡段的華族年輕人對使用雙語的自信心大不同。
完成10年雙語教育的青年在日常溝通上,使用英語和華語的自信心相近;而小學生當中,僅11%對使用華語有信心。
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助理主任(中文系)胡月寶副教授,指導當時兩名本科學生對180名年輕人進行雙語雙文化身份認同的抽樣研究後,做出上述觀察。
去年畢業于國立教育學院、目前在本地小學擔任華文教師的劉猛寬和杜穎涵,分別對九歲至12歲的小學生,及18歲至25歲的青年,進行線上問卷調查。
小學生組來自兩所特選學校和三所鄰裏小學。爲避免調查偏誤,研究員按學生自我評估的語言程度,即雙語能力皆強、華語較強和英語較強,將他們分爲三個各有30人的小組。青年組按同樣標准分組參與調查。
青年認爲掌握雙語有利事業發展
總的來說,約八至九成的受訪對象認爲,身爲新加坡華人,懂得雙語很重要,特別是就傳承母族文化而言更是如此。青年還多了一層務實考慮,約三分之一認爲,隨著中國崛起,掌握雙語有實用價值,對事業發展有利。
在雙語應用的自信心方面,兩組大爲不同。近六成小學生認爲英語是他們的優勢語言;有信心使用華語的小學生僅11.1%。相對來說,青年當中,自認使用英語或華語時最有信心者,分別爲42.2%和45.6%。
胡月寶說,調查問卷不是語言能力測試,而是要讓受訪者對自身語言能力作主觀評估。“青年人接受10年雙語教育,聽說讀寫能力雖高低不同,但至少在奠定雙語使用的信心上,雙語教育發揮一定成效。相對而言,小學生剛開始雙語教育,使用英語的信心比較強。如何在小學生的教育上,加強他們使用華語的信心,是我們下來必須關注的。”
針對參與調查的青年使用華語的自信心,還比英語稍高,杜穎涵對此感到意外並反複查證數據。
“這相信是這些年輕人與同輩比較後,對華語能力所作的自我評估。綜合他們在問卷的作答可看出,華語通常在非正式場合使用,他們自認華語說得比身邊的人好,使用起來比較有信心。英語則更多在職場或專業場合使用,同他人比較時,自信心就可能受影響。”
雙語意識仍須加強
無論小學生或青年,超過七成在日常生活中,以英語爲主導語言。但他們在觀看電影或聽音樂時,更多是英語華語皆宜,選擇單一語言的較少。
胡月寶指出,在本地多元文化環境中,年輕人日常生活最常以英語溝通是自然的。“然而,當他們選擇以什麽語言欣賞影音娛樂內容時,更多是雙語都有能力使用……他們的雙語意識是存在的,但還須要加強。我們的社會必須凝聚共識,也就是我們是雙語社會,要更加倡導英語與母語並存的意識。”
至于閱讀能力,兩個年齡段都傾向英文讀物。不少人反饋,閱讀華文書籍面對識字障礙,閱讀速度也較慢。
受訪研究員皆總結,本地學生以英文爲強勢語言,學習華文爲第二語文,自然面對較多挑戰。她們會探討如何在教材准備上,爲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多輔助,並且在教學時更有耐心,幫助學生培養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