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腫瘤的症狀包括腹部疼痛、腫脹、有腫塊、排便習慣突變或出血,以及無故消瘦,但一些病患未必有症狀,而是醫生爲其他病況驗血或掃描時無意發現。
35歲的藥房女技術員自2015年婚後就開始計劃生育,夢想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不料,她在2019年患上罕見的腹膜假性粘液瘤,差點得切除卵巢。
今天是國際罕見病日,皮內達想通過她的經曆,讓更多人知道腹膜腫瘤這種罕見病。
皮內達(Trisha Jeanne Pineda)回憶,當時她連續幾天莫名腹痛,即便肚子餓卻沒胃口,還嘔吐。當她被送入邱德拔醫院急診室時,盲腸已爆裂,手術過程中也查出腹內有腫瘤。
通過細胞活檢,醫生證實腫瘤並非癌性,但皮內達的腹腔及盆腔內遍布大量粘液,很可能擴散到卵巢,甚至演變成癌症腫瘤。當時,醫生甚至讓她做好切除卵巢的准備。“我和丈夫當場愣住,從未聽說過這個病,也不曉得它的嚴重性。但爲了生育,什麽治療我都願意承受。”
皮內達在術前進行了凍卵,慶幸的是,她也成功保住了卵巢。她于去年3月進行了腫瘤細胞減滅術(Cytoreductive surgery,簡稱CRS)和腹腔熱灌注化療(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簡稱HIPEC)消滅腫瘤,如今康複良好,通過人工受孕,也成功懷胎七個月。
腹膜指的是襯于腹腔和盆腔表面的一層薄膜,覆蓋絕大部分腹部器官。腹膜除了能支撐器官,也包含它們的神經、血液以及淋巴管。
腹膜腫瘤包括非癌性和癌腫瘤,可源自腹膜本身,或因其他器官的原發性癌症擴散而導致。其中,胃、大腸和卵巢癌引發腹膜腫瘤的概率尤其高,約六至七成的病患也出現腹膜腫瘤。
腹膜腫瘤的症狀包括腹部疼痛、腫脹、有腫塊、排便習慣突變或出血,以及無故消瘦,但一些病患未必有症狀,而是醫生爲其他病況驗血或掃描時無意發現。
國立癌症中心每年診斷
500至600名腹膜腫瘤病患
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每年平均診斷500至600名腹膜腫瘤病患。中心去年1月針對100名不用領域的醫療人員展開問卷調查,發現八成曾遇過這類病患,但55%不熟悉治療方式與生存率。
該中心腹膜腫瘤與罕見肉瘤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謝淑玲副教授解釋,這種癌症以前視爲可致命,主要采用非治療式的姑息化療(palliative chemotherapy)和支持性護理,以求拖延腫瘤蔓延,維持患者生活品質。
國立癌症中心2001年引進手術治療,至今已進行超過500次程序,術後病患的死亡率在2%,一、三和五年內的總體存活率則分別約90%、60%和50%。
謝淑玲指出,隨著醫療科技與護理發達,除了手術與住院時間縮短,並發症也顯著降低。“國立癌症中心通過CRS和HIPEC治療腹膜癌症病患,醫療團隊也一直在突破,和外國醫療專家培訓,參與不少臨床試驗,不斷研究新的治療方法。”
大腸癌擴散到腹膜
自由工程師靠HIPEC重獲健康
彭志勤(50歲,自由工程師)2018年發現腹部突出腫瘤,排尿時感到疼痛,2019年被診斷出末期大腸癌。
治療過程艱辛,經手術切除部分大腸後,彭志勤須在半年的口服化療期間接上造口袋,造成不少不適與不便,奪走他和三名年幼孩子常到遊樂園玩樂的機會,但生性開朗的他只期待早日康複,從未被病魔打倒。
不料,術後約半年,醫生告知他癌症擴散到腹膜,彭志勤從未聽過這類病況,想到得延長化療和繼續使用造口袋,他當下崩潰。
“當時臥病在床,我擔心不能如之前陪在孩子身邊照顧他們,但孩子卻很乖巧,知道爸爸不舒服,也學會獨立,像是自行往返學校,爲我帶來不少安慰。”
彭志勤自去年10月完成HIPEC手術,終于脫離了造口袋,幾乎每天都會和孩子騎腳踏車和運動,生活更加健康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