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創手術進行肝切除術,最長的切口僅五公分,讓捐肝者的疤痕更小、減輕疼痛,複原時間更短。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已完成15宗微創手術和由微創技術輔助的肝切除術,受益病患包括八名兒童和七名成人。
王康威 報道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通過微創手術進行肝切除術,最長的切口僅五公分,讓捐肝者的疤痕更小、減輕疼痛,複原時間更短。有婦女進行微創手術捐肝給四歲兒子,兩周內康複,還能回到醫院照顧兒子。
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2017年在本地率先以微創手術進行肝切除術,中心的肝髒移植高級顧問醫生勾偉傑副教授介紹,中心目前已完成15宗微創手術和由微創技術輔助的肝切除術,受益病患包括八名兒童和七名成人。
在傳統的肝切除術中,醫生須在捐肝者的腹部開一個20至25公分的J形切口,讓醫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手術,但病人的康複期因此可能需要一個月。
通過微創手術,醫生只須在腹部開出三個0.5至一公分大小的切口,就能切開肝髒,並且通過恥骨部位一個五到七公分的切口,將需要移植的部分取出。傷口的大小與孕婦進行剖腹生産的切口相似,因此捐肝者平均只需要住院三天,可在一周內恢複正常活動。
一兩成捐肝者適用 醫藥費與傳統手術相似
雖然住院天數減少,但由于使用的器材比較特殊,微創手術和傳統手術的醫藥費相似。勾偉傑副教授也指出,和進行傳統手術的病人一樣,移植肝髒的病人和捐肝者每年必須定期到醫院複診,而且不適宜喝酒。
“目前有一兩成捐肝者適合使用這項技術,如果是捐肝給兒童的話比例則更高。但是肝髒結構複雜、肝髒體積較大或超重,或體重超重的捐肝者則不適用,由于技術還很新,我們設下嚴格條件,不過隨著技術成熟,適用的人也會增加。”
蔡玉湘(31歲,家庭主婦)去年通過微創肝切除術,捐肝給兒子陳俊凱。當時兒子診斷患有膽道閉鎖(biliary atresia),出生42天後就必須進行肝門空腸吻合術(Kasai surgery)。然而手術後肝髒狀況卻日漸惡化,因此轉介至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
她說:“當時我沒有想太多,馬上要醫生檢查看我的肝是否適合給兒子,滿腦子只是想著要救活他,可以不惜任何代價。所幸我的肝適合捐給他。”
當時蔡玉湘可選擇進行傳統的肝髒移植手術或微創肝切除術。她說:“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複原時間較快,我當時不在意傷口大小,只想要盡快複原,能更早回去照顧兒子,因此選擇了微創手術。”
母子兩人在去年8月26日進行移植手術,蔡玉湘因微創手術的傷口不到五公分,住院五天後就出院,休養一周後就回到醫院照顧兒子。
距離手術近六個月後,母子倆都已康複,蔡玉湘說:“看著兒子每天健康長大,活潑開朗,不久之後就能上學,這是作爲母親最大的禮物。”
等待肝髒移植平均將近20個月
本地等待肝髒移植的病患介于40至60名,平均須等待超過19個月才有可移植的肝髒,醫生希望微創手術可鼓勵更多人捐贈肝髒。
根據衛生部“Live On”器官移植網站的數據,截至去年6月30日,本地有45名肝病病患正在等待肝髒移植,2019年肝髒移植平均等候時間爲19.9個月。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高級顧問醫生勾偉傑副教授介紹,國大醫院每年治療30至50名肝髒衰竭或肝癌病患,其中80%需要移植肝髒。
他指出,近年有更多病人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而須進行肝髒移植,這與高血壓、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高發有關。
另外,通過肝髒移植來治療的罕見疾病也增加,這就包括膽囊癌和其他惡性腫瘤。
他說:“有一些捐肝者因爲手術的傷口太大而卻步,我們的目標是加快肝髒捐贈者的康複時間,以此鼓勵更多的人挺身而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