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紛的組屋底層增添一般裝在戶外的健身器材,像室內遊樂場,卻不妨礙鄰裏聊天。(受訪者提供)
組屋底層的英文名稱是void deck,void可指空置,deck原爲甲板、陽台。但熟悉組屋鄰裏就知道,“void deck”一點都不“void”。
這也是自學攝影愛好者羅銘傑(30歲,公務員)的體會,亦爲他開始攝影企劃“Project Void Deck”的初衷。他因工作所需,在不同鄰裏實地考察,幾乎每天走過不同組屋底層,因此深刻體會這個讓居民自由聚集的特殊空間的精彩。
羅銘傑說:“我喜歡看它的不同用途,以及放置在那裏的各種物件。有些可能很久才去一次,而且下次再去,可能因爲重新粉刷或其他原因,變得完全不同。爲了留住記憶,我開始拍攝讓我印象深刻的組屋底層。”
Project Void Deck發起人羅銘傑:組屋底層有一種生命力,是我國非常具標志性的存在。
組屋底層風光無限
吸引羅銘傑注意的,往往是某些有異于常的活動或物件,例如繞著梁柱用鏈子鎖起來的三張椅子。他說:“椅子看起來就像家裏會有的座椅,居民把椅子鎖起來,應該是對這個地方有歸屬感,而且經常會使用吧?”
此外,讓他覺得有趣的是,後港某座組屋底層。他回憶拍下照片當天情形:中午12時,裝置了健身器材的組屋底層熱鬧非常,幾個阿公阿嫲和鄰居聊天,他們照顧的孫子和孩子在附近玩耍。
羅銘傑說:“我們很少看到健身空間設于組屋底層,整個氛圍就像室內遊樂場,非常cosy(惬意、舒適),而且無論日曬雨淋都不怕。”
各式椅子爲組屋底層增添溫馨居家氛圍。(受訪者提供)
他也喜歡拍攝變身成爲婚禮地點的組屋底層;偶爾看到爲賓客指引方向的婚禮海報,他會特地前往探個究竟。他說:“今天普普通通的組屋底層,可能明天就變成活動現場,整個空間都因爲一樁喜事而變得精彩、漂亮。這是一個讓大家分享快樂,築造美好回憶的共同空間,我喜歡觀察布置和擺設,以及空間的運用方法。”
自學攝影技術
羅銘傑在理工學院修讀城市園藝和景觀管理,大學修讀應用科學,九年前開始自學攝影。他沒報名任何課程,主要通過閱讀、上網看資料以及實踐,逐漸掌握拍攝技巧。在拍攝組屋底層前,喜歡街頭攝影的他會在烏節路捕捉路人的自然表情和活動。
但來到Project Void Deck,他並未利用數碼單反(DSLR)相機,所有照片都以手機拍攝。羅銘傑解釋,手機天天都帶著,而DSLR偏重,他工作時難以隨身攜帶;除非打算打印照片,否則手機足以滿足他的拍攝要求。每次換手機,他都會留意手機拍攝功能。
他說:“智能手機的拍攝功能不錯,我是個普通人,手機相機對我來說已經夠好了。”
不過,自從兩年前開始嘗試膠卷攝影,羅銘傑萌生以膠卷相機重拍較特別的幾個組屋底層的想法。“照片不能立即看到,迫使我必須好好想像畫面,好好構圖,不會馬上按下快門。拍攝效果和滿足感都會不一樣。”
組屋底層偷得浮生半日閑。(受訪者提供)
組屋底層漸漸改變
2015年5月開始Project Void Deck至今,羅銘傑在Instagram(賬號名稱mingjie.loh)分享346張照片。浏覽他的作品,不難發現他的細膩和心思;看似平凡、熟悉的組屋鄰裏,在他的寫實鏡頭下成了引發無限想像、氣質如詩的社區空間。
聽羅銘傑談組屋底層,亦感覺到他的熱忱。他說:“我很幸運能在工作時到處走動,組屋底層是我國非常具標志性的場域,我從未在外國看到。組屋底層有一種生命力,這裏可以辦婚禮、白事還有各種社區活動,沒有特定的使用方法。但組屋壽命有限,他日拆建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我希望透過鏡頭保留下來。”
據他觀察,較新的組屋,例如近年建成的預購租屋(BTO),組屋底層已有明顯改變——新組屋底層較狹窄,梁柱多,感覺像是只讓大家通過的走道,鮮少有人稍作停留。
在同事鼓勵下,羅銘傑開始考慮把照片集結成書(photo book)。他計劃拍攝更多位于島國西部和北部的組屋區,並且構思照片的分類和照片集的流程和故事性。
羅銘傑說:“Project Void Deck是我的第一個攝影企劃,也是讓我堅持最久的拍攝題材,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