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起,居家學習將成爲新加坡各個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以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育部長黃循財在該部門施政方針附錄中說,冠病疫情導致顛覆性轉變,卻爲重新思考教學模式迎來新契機,教育部會以早前推行居家學習的經驗爲基礎,讓在家學習成爲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今年4月和5月的病毒阻斷措施期間,不少師生進行有創意的居家學習課。
教育部在6月的工作藍圖大會上指出,居家學習無法取代面對面授課,但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技能。學校下來預計會定期爲學生安排居家學習日。詳情預計稍後公布。教育部施政方針附錄就“相互扶持,共渡冠病疫情難關”以及“打造更包容、公平和具凝聚力的社會”兩大主題,發表下來工作重點。
黃循財昨晚也發布面簿貼文說,疫情讓技能創前程計劃更顯急迫,教育部如今首要任務是輔助全國就業理事會,爲國人制造就業及培訓機會。他說,疫情促使教育部加快兩大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繼續確保教育幫助國人自我提升,改善生活;其二是借助抗疫經驗,更好地幫助學生應付未來挑戰。
在幫助新加坡人實現自我提升方面,教育部會加倍努力,通過各項措施確保沒有學生會因弱勢背景而掉隊。對于特需孩童,教育部會投入更多援助資源,包括開辦新的特別學校、翻新現有特別學校,以及加強主流和特別學校的師資能力。教育部會繼續通過跨部門“提升”工作小組(UPLIFT)援助弱勢家庭孩童。到了2025年,教育部計劃設立至少60所幼兒園,爲家長提供負擔得起且優質的學前教育選擇。
數碼學習計劃將比預計提前七年實施!
爲了加強學生應付未來挑戰的能力,教育部會加速全國數碼學習計劃的進程,最遲明年底爲所有中學生提供個人電腦等數碼學習配備,讓計劃提前七年落實。中小學明年也推行升級版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及網絡健康教育。高等教育部學府也會提供更多跨學科學習的機會。此外,教育部將會繼續爲學生開拓多元升學途徑,讓學生按各自強項發展才能,減少對考試分數的過度重視。
從明年起,小學離校考試采用新的積分等級制,減少對分數進行過于細致的區分;中學則從2024年開始不再分流,全面推行科目編班計劃。到了2030年,工藝教育學院將增添進修學額,包括增加技能創前程工讀專業文憑課程、高級國家工教局證書(Higher Nitec)課程,及理工學院課程的學額。
黃循財在貼文中說,落實教改背後的理念是,教育要繼續作爲改善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有效工具,同時爲每個人提供實現最佳潛能的機會。“改變和延續之間必須取得平衡。我們會同家長、雇主和社區緊密合作,落實這項目標。”
居家學習,也會導致不少父母不得不居家辦公,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員。雖然沒有一線抗“疫”工作者那麽大的身心壓力,但疫情的斷斷續續、爆炸式訊息的輸送等,也讓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焦慮、恐慌、緊張、擔心。該如何自我調適,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在家辦公又能照顧好孩子的學習便成了一個重大課題!
一、普通人自我調適有哪些方法?
第一,面對疫情遇到的一些問題,尤其是自我心理恐慌的問題,要積極察覺,不能否認,要去接納自己的恐懼。作爲一個普通人,社會人,肯定會有恐慌情緒的,這個時候要察覺自己的情緒。
第二,一定要去了解權威的信息,不信謠、不傳謠,這是做好心理防護的前提。現在信息很多,這個時候就要有理性的判斷。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情緒化的,首先要有理性判斷。
對待疫情,包括以後可能的一些公共事件或者自然災害,或者人生所遇到的挫折,我們既不悲觀,也不過分樂觀。我們一定要接納這個事實,然後才有可能去應對。
第三,最主要的一點,個人的心理防護是持久戰。戰“疫”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心理應對也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需要接納這個過程。對我們普通人來講,這樣的心理防護才是做到位了。
那在疫情過去後,我們應該要讓自身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得到提升,感悟生命需要、珍惜生命,更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這樣我們就能夠更順利地處理生活當中的一些困難,更好地應對下一步的心理壓力,包括一些創傷。
二、普通人如何做簡單的心理測評?
面對疫情,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心理反應,用專業詞叫應激反應,通俗表達叫壓力反應。一個月內我們稱爲急性應激反應,會有恐懼、緊張、焦慮;一個月以後,也會出現一些延遲性的反應。實際上,很多人在第一個階段、第一個月的時候沒有急性應激反應,到了一個月以後才可能出現一些反應。
針對急性應激反應,目前有一個心理健康自評問卷,也叫SRQ,是世界衛生組織編制的一個問卷。它有20個問題,答是,就記1分,答否就是0分,積分累積大于等于7分以上,就說明這一段時間心理反應比較大,需要求助。可以向周圍的親戚朋友尋求幫助,也可以去醫院進行相關心理方面的幫助。這是一個初步的鑒別,告訴我們如果心裏壓力達到這個值,就需要做好自我調整。
如果自我調整後,心裏還不能夠平靜,那麽就可能需要去找心理專家,進行一對一面對面地交流。但現在由于疫情,很難去找一對一的咨詢,所以建議要多尋求一些對自己有用的資源,談一談,聊一聊。比如說有哪些困難,可以和朋友、親戚、老師、同事進行求助,得到了心理支持,壓力就會減輕。
在新加坡,疫情持續攀升,假期延長和假期時間的調換,導致孩子在家與父母密閉空間相處的時間更多了,這對疫情的擔心,沮喪無聊,信息不完全,缺乏與同學、朋友和老師的面對面接觸,缺少個人空間,以及家庭經濟損失等一系列應激情況,都會對兒童青少年産生顯著和持續的影響。
居家限制引起的生活方式變化和心理壓力相互作用,可能會加劇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損害,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已有研究發現,因爲疫情被隔離的兒童創傷後應激得分是未隔離兒童的4倍。
家長的心情得到緩和後,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做好疫情期間精神的調整呢?
首先可以通過facebook、YouTube,微信等社交媒體幫助孩子和同伴建立聯系,通過網絡讓孩子們定期在線上聚會,讓孩子在居家的日子裏依然能享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其次,家長們也要反思自己對孩子學習、生活的安排和規劃是否合理,要給孩子更多主動選擇的機會。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孩子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夠提高孩子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最後,家長們可以充分利用好這個特殊的假期,學習與孩子溝通,調整好親子關系,讓家庭關系變得親密,讓親子溝通變得順暢。健康的親子關系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兒童心理學專家認爲,家長是兒童居家限制時最親近也是最好的支持者,兒童可以從家長那裏獲得最好的幫助。家長保持與兒童密切、開放的溝通交流,是識別兒童身心健康問題並爲長時間居家限制的孩子提供心理安撫支持的關鍵。家長自身也應該爲兒童樹立健康居家生活好榜樣,居家隔離期間給孩子和整個家庭安排正常的作息時間,每周都布置適當的作業和任務並且予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