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旅遊已成爲休閑新常態,彈丸島國,聖淘沙稱得上是最熱門的選擇。不需護照就可以離開本島,一水之隔,心情轉入度假模式。
聖淘沙雖然大規模發展,但島嶼中心還是保留了大片綠肺。 小小的度假島嶼,會不會太擁擠呢? 聖淘沙島最初只是個小漁村,名叫Pulau Belakang Mati,在馬來語中是“絕後島”之意。1972年,新加坡政府決定將該島開發成國內假日旅遊景區。根據公衆的建議,該島被重新命名爲“聖淘沙”。聖淘沙定位爲旅遊勝地之後,半個世紀來經曆無數次的翻新改造,充分發展每一個角落,永遠以最新面貌走在業界前端。
疫情暴發後少了外地遊客,聖淘沙宣布取消入島費,吸引本地遊客“重新探索”,高峰時段湧入人潮,周末時沙灘還須采取預約制度。
用心細看,日趨密集的小島,其實保留了大片探索空間。排除高消費場所與付費景點,避開三個人氣沙灘,還是能找到幾條適合徒步遊覽的步道,在清幽怡人的自然環境中大口呼吸,暢快邁步。回想起來,聖淘沙未建跨海大橋之前,本是禁止汽車通行的。曾幾何時交通越來越方便,坐車直接來到景點跟前,忘了徒步慢行才是最符合度假島嶼的休閑步調。腳力好的人可以從本島一路步行入島。連接怡豐城與名勝世界的聖淘沙跨海步道(Sentosa Boardwalk),甚至可以從南部山脊走去,形成一大圈從山脊到外島的步行路線。跨海步道全長約700米,平坦寬闊,全程遮蔭,還裝有一段段電動走道,走起來毫不費力,適合扶老攜幼的家庭遊客。
跨海步道盡頭就是聖淘沙,穿過名勝世界一路向前,再穿過魚尾獅徑(Merlion Trail)就可直達海灘站(Beach Station)。左右兩邊都是長長沙灘,全長3.2公裏的沙灘徑(Beach Trail),串聯三個人氣沙灘。
我最喜歡的路段是從魚尾獅塔腳下走到海邊。800米的魚尾獅徑地形微微起伏,色彩斑斓,彌漫濃濃度假風情。可惜這部分目前已圍起來大興土木,爲發展新項目騰出空間,小徑也從此走進曆史,成爲美麗的回憶。 以英比奧山頂區爲起點
英比奧徑帶你走進大自然。換個方向,從捷運站旁邊的電動扶梯登上英比奧山頂區(Imbiah Lookout),是英比奧徑(Imbiah Trail)的起點,也是纜車站的所在地點。小小的山頂平台布滿了各種收費景點,平常的日子遊客滿滿,本地人很少在此停留,在我心目中一直都只是個上下纜車的驿站,以及旅行團集中會合的地方。少了各地遊客的紛擾,回到熟悉的老地方再看一眼,才發現之前對它的認識太片面。 幾條步道當中,原本以爲最商業化的英比奧徑,其實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島上的自然面貌,也最有曆史厚度。這正是“重新探索”舊景點的樂趣。曾經的自以爲是,無數次的視而不見、過而不入,種種的盲點與誤區,突然有一天被自己推翻,換了一個角度又是新的體驗。英比奧山傳統上就是聖淘沙遊玩設施最密集的地段。島上地勢最高的山頭是設置纜車站的必然選擇,五花八門的休閑設施圍繞著纜車站建設發展,爭相吸引遊客目光,英比奧山本身的曆史背景與自然生態相對少人提起,一不小心就被忽略遺忘。多少次從捷運站或纜車站進出,只關注著哪個角落又出現了哪些趣味設施,對于山丘簡直視若無睹,見山不是山。其實換個角度從纜車上放眼海景山色,就會發現聖淘沙雖然大事發展,島嶼中心還是保留了大片綠肺。搭乘東西走向的聖淘沙纜車線前行,一邊是海,一邊是山。小小山頭覆蓋著濃密植被,制高點與纜車同高。目光很容易被驚險刺激的飛狐滑翔平台吸引,然而少了遊客尖叫的日子,帶著尋幽心情,看到了滿目綠意。
從英比奧塔上眺望大海,纜車在眼前緩緩而過。徒步探索山頂區英比奧山海拔64米,只能稱得上是一座小山丘,卻是聖淘沙的兩大自然保護區之一,在島嶼中心的黃金地段保留了大片的濃密樹林。從曆史角度來看,可追溯到聖淘沙前身的絕後島時代。英國殖民政府在1880年代建造堡壘與炮台保護海港與南部海岸線,英比奧山是重要據點。絕後島上四個防禦堡壘分別爲:西樂索(Fort Siloso)、英比奧(Imbiah Battery)、康諾特(Fort Connaught)、實拉蓬(Fort Serapong)。 唯一完整修複並且開發成旅遊景點的是西樂索炮台,康諾特炮台則已完全拆除,剩下的實拉蓬炮台與英比奧炮台廢置多年,至今隱身山中保留了原始面貌。當中實拉蓬也是聖淘沙的另一自然保護區,位于島嶼另一端的高爾夫球場附近,偏遠難找。相比之下,英比奧有更完善的規劃,穿過樹林步道一路走到山頂炮台,逛起來更輕松有趣。
英國殖民政府1880年代建造堡壘和炮台以保護海港與南部海岸線。這麽多年來,我一直以爲纜車站前方的Imbiah Lookout就是山頂,蠟像館就是唯一的曆史看點,從來沒想過英比奧山還有樹林步道,還有山頂炮台。畢竟地圖是平面的,從地名上來判斷,既然是lookout(觀景台),就以爲這裏是最高點。捷運站位于山腳,纜車站當然就位于山頂,也是順理成章。其實中文地名“山頂區”帶個“區”字,就已微妙地告訴你這裏不是頂點,周邊還有整片山區。英比奧山頂區雖是纜車路線的終站,卻是徒步探索山頭的起點。
蠟像館前身爲英軍醫院。英比奧山頂區最大的地標是杜莎夫人蠟像館。杜莎夫人進駐之前,大家都記得原本的蠟像館是聖淘沙島上最早的景點之一,館內蠟像重現二戰投降的曆史場景,現已移師到西樂索炮台。搬不走的是建築本身的濃濃曆史感——島上最古老的英軍遺迹之一,建于1880年代,戰爭前後用作英軍醫院,1950年代改爲英國皇家炮兵訓練中心,改朝換代後變身休閑用途,爲老建築注入新生命。
聖淘沙大自然探索中心由舊單軌車站改建而成。小小山頭玩樂設施衆多,有斜坡滑車、空中吊椅、4D魔幻劇院、蝴蝶與昆蟲園等,各式各樣的景點牌子極盡缤紛,請留意當中的聖淘沙大自然探索中心(Sentosa Nature Discovery)。不起眼的展廳就是英比奧徑的入口,從室內展館通往戶外保護區,真正的探索自然。
海岸徑一邊是叢林,一邊是海岸。八種不同類型生態棲息地大自然探索中心主要介紹聖淘沙的生態環境,以及自然步道的主要看點。島上共有八種不同類型的生態棲息地,如海岸林、灌木叢林地、沙質與岩石海岸等,自然環境中還能找到各種各樣的食昆蟲植物、候鳥、蝴蝶等,包括許多瀕危物種。中心本身空間不大,保留了開放式格局,由舊單軌車站改建而成。如果你對慢悠悠的舊單軌列車還有印象,站在展廳裏對照曾經候車上車的角落,仿佛前世回憶。單軌列車停用後,好幾個車站都改作其他用途,此站最能夠看到往日痕迹,通往戶外的木板道鋪設在原本的單軌高架上,往前還有小段軌道保留了本來面貌。鐵軌下的小徑,就是自然步道的開始。
木板道鋪設在原本的單軌高架上。英比奧徑2.3公裏,全程樹蔭掩映,一路都有路標與講解牌子,也有一些非常聖淘沙的人工造景如獅子、龍頭、化石等,但很大程度保留了自然面貌。 蜿蜒迂回的盤山路段,穿入叢林的自然小徑,小徑以沙地爲主,只在積水處搭有石板。沙地吸水性很強,到訪時剛下過雨,腳下卻不泥濘也不無須涉水。樹梢間泄入天光,一步步踩在枝葉光影間,步履輕松又能感受自然野趣。一路上沒有碰到其他遊人,沉浸在樹林的聲音與氣味中,清新幽靜,別有一種空山新雨後的舒暢。步道沿著山形地勢,四通八達,林間小徑條條相似又各有不同名稱,走累了有點小混亂,但只要抓緊大方向往高處走去,最終就能來到山頂。穿過山林又見玩樂設施,纜車上看到的飛狐滑翔活動就是由此進入,從山頂滑行至沙灘。樂園裏還有各種繩索攀爬設施,繼續往前走到盡頭,就是英比奧炮台的所在。廢置炮台隱身在蓊郁綠意中,往下一看,中間是原本放置9.2英寸大炮的炮架,旁邊還有一座地下碉堡,保留了原狀,大門深鎖。
神秘的地下堡壘。英比奧炮台建于1880年代,一戰時設置了9.2英寸大炮,監察入港的商船。爲捍衛海港入口,英軍設置了英比奧與西樂索炮台,指揮部就在英比奧山。1930年代,英軍在島嶼東南面的康諾特炮台設置了三台大炮,英比奧的大炮卸除,炮台廢棄不用。炮台旁邊有一座三層樓高的瞭望塔,登臨其上,視線淩駕樹梢看到大海一隅,海面上貨船點點,纜車在眼前緩緩而過。走完山線,山腳有一條小徑可通往海岸徑(Coastal Trail)。不是西樂索沙灘這邊的沙灘步道(Beach Walk),而是在以前的海底世界後面,面向著新加坡本島。這一邊沒有任何玩樂設施與消費場所,因此也少有人迹,相對甯靜。海岸徑全長2.2公裏,一半在叢林中,一半在海岸邊。低潮時可以沿著沙灘走到西樂索山崖下的丹戎裏茅海灘,島嶼最西端的海角,與曾經的龍牙門所在遙相對望。潮汐時間每天不同,若非低潮時段請勿冒險涉水。沿著正式步道進入西樂索炮台,逛起來又是另一番趣味。記者/攝影:黃匡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