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策士納通道與武吉知馬路交界處爲起點,武吉班讓的盤沙池爲終點,有一大段行程貫穿正華自然公園。輕松徒步大約一個半小時,除了親近大自然,沿途也可欣賞有地住宅、共管公寓、瀕水組屋……回憶獅城的住宅變遷。
從有地住宅區遠眺共管公寓。
這條絕佳的徒步路線,是在疫情來襲之始我和妻發現的。之後,它成爲我們徒步的首選,幾乎每個星期都要走一次。
路線以靠近我家的策士納通道(Chestnut Drive)與武吉知馬路交界處爲起點,武吉班讓的盤沙池(Pang Sua Pond)爲終點,有一大段貫穿正華自然公園,故冠之以正華自然公園“延伸”路之名。輕松徒步大約一個半小時。它的好處是:一、很清靜,相對于熱門徒步線如鐵道走廊,行人、騎士皆稀少;二、有樹蔭,一路上許多地方都是如此,故白天不論任何時間都適合走;三、無泥路,無凹凸不平路,即使在雨後徒步,穿普通運動鞋徒步也沒問題。
式樣各異有地住宅
T字路口的電線杆古早味十足。
起點的右邊是武吉知馬路上段的一個老地標,建築式樣中西合璧的聖若瑟教堂。一條有蓋走道沿著聖堂地塊邊緣而設,我們就用這條走道攀上山坡,進入前方的有地住宅區。
是在去年病毒阻斷期間讀了一部關于聖若瑟教堂曆史的書“Mission on a Hill,Far,Far Away”(可譯爲《傳道,在那偏遠的山頭》),而對這片山坡地有特別的感覺。書中記載,在這座天主教堂創立的19世紀中葉,此地是一片片甘蜜、胡椒種植園,周邊還有森林,毒蛇猛獸出沒。人們散居各處。猜想他們當時居住的,必然是就地取材而建,浮腳而能減少動物“幹擾”的亞答屋。教堂的最前身也是一間亞答屋。
上世紀80年代初筆者服役期間,第一次在策士納通道所通往的野地紮營。記憶裏殘存著這一帶當年的一些椰林、膠林和甘榜的影子。這一切現在已蕩然無存,此地甚至已成爲優質洋房區。一路上只見各式私人有地住宅:獨立式、半獨立式、排屋都有;建築式樣則包括古典風格、都铎風格和現代主義的種種流派;層高從一層到三層。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較近年完成的房子與早期完成者相比,因“樓面至樓面”高度的增大,越顯得“巨無霸”,有的因地勢甚至將花園和生活起居空間全部擡高一層,路面層作爲有蓋車房之用。哈,堪稱現代“浮腳樓”。
這段路有一截最特別:竟還有一組電線杆和電纜傲然而立,古早味十足。
大自然主題共管公寓
設計獨特的鳥巢觀景台。
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向右轉,進入策士納道(Chestnut Avenue)。一幅不同的圖畫映入眼簾。只見數座高樓,在遠方巍巍而立,與相對低矮的有地住宅形成強烈對比。那是另一類型住宅——私人共管公寓。
私人共管公寓首次在新加出現是在1974年,特色是有共享設施如遊泳池、網球場、會所等,且由住戶選舉和設立管理委員會管理。此後,這一類型住宅的設計不斷演變,但基本的共享與管理概念則不變。遠方的樓宇落成于2010年代中期,屬于新一代“産品”。
站在策士納道與柏提路(Petir Road)十字路口,最能感覺這些新公寓的特色。其中一點是設計注重環保,形象“貼近自然”。比如,馬路右側的公寓有座樓的外牆以大量綠色植物攀牆,從底層一直到頂層共20多層的綠意,確實不同凡響!左側公寓的立面則有六角形圖案,使人想起蜂巢。
公寓的命名也與自然主題吻合。若照其原名意譯,右側爲樹屋,左側爲生態園,稍遠處還有森林宅。蜂巢圖案公寓建築師更在中層設懸桁觀景台,並以通透的鳥巢狀結構將之覆蓋,除了讓公寓住客有絕佳高空賞景處,也造就了一個地標。
非一般狹長自然公園
大水管“露面”處。
順著策士納道,沿著公寓的圍牆走,不一會兒即到達正華自然公園入口。在入園之前駐足往南、往北觀望,定會被一道不尋常的風景所吸引。只見一條寬闊的,綠草如茵的南北走向廊道,將公寓建築和公園的茂密樹林隔開。第一次見此“綠廊”者必定猜不出它到底是什麽。
公園有兩個出入口在馬路兩邊對望。如通過南面的往前走,可走到牛乳場自然公園,連接武吉知馬山。如通過北面的往北行,就是我們要續程的路。
正華自然公園落成于2002年。說它非一般,是因爲它特別狹長,而且,坐落于BKE(武吉知馬快速公路)旁邊,有大約2.5公裏是與它平行的。這樣的地段,“照理”不可能設公園,但到底設了,而且效果非凡。
“先天不足”的是快速公路上的來往車輛對公園造成視覺和聽覺上的幹擾,解決方法是種植大量的樹木、灌木,使它與BKE 隔開。最終成果:走在這公園裏,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BKE;車聲是耳邊較強的呢喃,但不足以造成幹擾。而公園更是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地帶,乃我國促進生物多樣性生態網的一部分,棒!
令人按贊的還有,公園裏有許多高聳的樹木。這不是偶然,而是園景設計師一開始就規劃好的。也許當年栽種時還是小樹,現在不但成蔭,興許還有成長的空間。從不同種類樹下的介紹文字中知悉,樹可以長高到35至60米不等。
走了一段正華自然公園的路後,有一處亮點——“綠廊”揭秘!原來廊道下埋著的水管,就在這裏一一露面,共有六條。這是我國“四大水龍頭”之一的“脈搏”,從馬國輸入淡水。輸水的安排自上世紀20年代開始;我國在處理了淡水後除了自用,也把一部分送到馬國,而雙方照不同時期所簽合約付費。
這段路上忽然露面的水管,就像上一段路忽然現身的電線,都在向我們述說水、電等公用事業與民生的息息相關。
高低有致瀕水組屋
一直往北走,西邊除了有公園于2015年擴建的較方正的部分,也出現另一種住宅類型,那就是組屋。走到公園盡頭,即步入組屋區內。我們來到武吉班讓新鎮,將走武吉班讓公園連道,沿著一條筆直的水道朝西南徒步至此行的終點。
武吉班讓新鎮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Bukit Panjang是馬來語,意思是長山,指這一帶原本的地形。據說,此鎮有一個短時期以正華爲名,正華是該處曾有的一個村子。負責這項計劃的建屋發展局彼時已走過好長的一段路:從其前身殖民地時代改良信托局的杯水車薪;到建屋發展局在1960年成立,後致力于成就“居者有其屋”;到女皇鎮、大巴窯等一個又一個新鎮的誕生……對于居住環境的規劃,組屋的設計都已臻成熟,提供的不僅是最基本的房子,而是設備齊全且整體環境怡人的社區。
武吉班讓公園連道這一段的特色是組屋高低有致,而且,水道兩邊房子的造型變化頗多。比方說,左邊的板式房子僅四層高,皆面向水道,其後則是較高的塔樓和板樓;右邊卻只有高樓。不對稱的排列,營造出不呆板的視覺效果。
我最喜歡看矮房子前綠坡上的植物。各種瓜果豆菜都有,也有大紅花、鳳仙花,十分甘榜。直至幾個月前,草坡上更有一整排高高的椰樹,從長長水道一端直延伸到另一端,煞是好看。然而,它們竟全被砍伐。過客不知原因,唯覺可惜。
明澈如鏡盤沙池
從漂浮濕地看盤沙池倒映它周邊的組屋。
走到水道盡頭,過桑加那路(Saujana Road),即抵達這趟徒步的終點——景色清幽的盤沙池。
不是一眼便看到這個池塘,而是先拾級而下,走一條彎曲的林蔭步道,曲徑通幽。如果是在大雨後行此路,多會有驚喜:往低處望,只見一道貌似天然的石砌旱溝有潺潺流水,小小飛瀑。
走出林蔭徑後豁然開朗,盤沙池美景像山水畫卷般展現在眼前。那山,是池邊的樹和樹後天際線起起伏伏的組屋,俊秀挺拔;那水,是從天降甘霖的聚合,明澈如鏡。想高樓裏的千家萬戶從自家窗口可遙望塘景,塘邊的人則遠觀由無數住宅單位所組成的“疊石山景”,以及它在水中的投影,但覺趣味盎然。
盤沙池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個雨水收集池——“四大水龍頭”中的另一環,也是個防洪池。幾年前的一項優化工程,使它的休閑設施更加豐富,包括水上步道、表演舞台。生態環境因置入漂浮濕地而加分。
每逢佳節,比如剛過去不久的國慶日,步道上都會張燈結彩。記得春節期間它被裝點得春意滿盈;從某些角度取景,真似江南水鄉秀獅城。
走水上步道來到信佳—凱秀(Senja-Cashew)民衆俱樂部,整個徒步便告完成。如果是在早上10點從起點出發,這時大概會是11點半左右,何不就在這地區用餐?然後到武吉班讓綜合交通中心坐地鐵、巴士或輕軌——總有一款將你送回家。
就這樣,早上短短的兩小時內,我們走了一條看似普普通通,但其實內涵豐富的徒步路線。除了親近大自然,也仿佛經曆了一趟時光之旅,以心裏的亞答屋爲起點,看獅城住宅變遷例子,贊歎我們如何在各種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憑智慧、努力、團結,建立了我們的家園。徒步者在健身之外,還獲得心靈的滋潤。這一切,再加上一碗添上苋菜的釀豆腐面,對筆者夫婦來說便是趨向“完美”,在舉筷那一刻,興許你找不到任何比他倆更快樂的人。
正華自然公園延伸路徒步路線圖。(作者繪制)
相關閱讀:
當年,郁達夫和徐悲鴻都在此處品嘗味道類近荔枝的紅毛丹,還雙雙留詩;一文了解新加坡湯申自然公園最具備文化內涵的地段
到聖淘沙趴趴走,來個輕松愉快的徒步慢遊…
鐵道上能騎自行車?沒錯!到新加坡舊火車路線,騎出曆史自然之旅
文/攝影:虎威
新加坡魚尾文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 – 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4174篇原創內容 Official Account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視頻號
收看獨家訪談、特約節目
了解本地新聞、疫情資訊
新加坡魚尾文 , 在科技進步的時代下,你會搭帳篷與砍柴起火嗎?zaobao.sg記者在特別安排下,向工作坊創辦人鄭偉傑學習野外求生技能——砍柴起火,最後記者挑戰成功了嗎? #新加坡 #蒙古 #內蒙古 #蒙古包 #野外生存 #砍柴 #帳篷 #探店 #體驗 #休閑 #景點 #旅遊 #新加坡魚尾文 #聯合早報 #zaobaosg #sgnews 視頻號
新加坡魚尾文推薦搜索關鍵詞列表:冠病早報騎行私房路線新加坡魚尾文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