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小芳
法律服務是經貿活動的基礎性必要服務,在新中經貿合作迅速加深的背景下,兩國法律和司法領域的合作近年來也不斷深化。法律與司法合作2017年被列爲新中雙邊合作的重點項目之一。兩國在這方面取得哪些進展?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中國企業“走出去”,又爲新加坡法律界帶來什麽契機?
2017年9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率領包括時任財政部長王瑞傑、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與外交部長維文醫生的重量級內閣團隊“旋風”訪華。高規格國事訪問提升了雙邊關系,也引起各方矚目。此次行程的其中一項成果,就是李顯龍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把法律與司法合作,列入雙邊合作的新發展領域,爲兩國法律界更密切地合作“開路”。
新加坡國際調解中心主席林長仁(左)與中國貿促會調解中心執行副主席蔡晨風去年1月簽署備忘錄。(律政部)
有了最高層的背書,新中過去三年在法律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只不過這個剛生根破土的合作領域及其增長潛能,還甚少受到關注。
新加坡立傑律師事務所是較早進駐中國市場的本地律所之一,2003年起已開拓中國市場,2008年起進駐東南亞,近兩年來把業務擴展至東盟10國。
這家大型律所的公司和非訟業務部區域主任謝錦發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強調,中國法律市場擁有巨大潛能。東盟今年上半年取代美國,躍升爲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連續10年來也持續成爲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在此背景下,若本地能成爲兩地之間的法律銜接點,本地律所與律師就能開啓無限商機。
謝錦發指出,律所在兩地之間的發展潛能不僅限于提供法律服務,立傑律所就已看准中國市場的需求,把業務擴展至業務配對服務;有意進駐東南亞市場的客戶,在尋求跨境法律服務的同時,也可由律所的經紀人幫忙穿針引線,尋找當地的合作夥伴。
中國強勁跨境貿易
成本地律師行業發展新機遇
新加坡是全球領先的司法中心之一,中國迅速增加的跨境貿易,成了本地律師行業産業發展的新機遇。新加坡律政部副常任秘書潘家煌通過電郵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透露,2009年至2019年,新加坡法律産業對新加坡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增加超過五成,從15億元增至24億元,新加坡服務的出口額則增加近1.5倍,從4億3400萬元增至10億元。
新加坡和中國2013年起躍升爲彼此最大的國外貿易夥伴。新加坡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最早的支持者之一。截至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境外投資中,就有三分之一經過新加坡,相關的境內投資則有85%經過新加坡。
潘家煌指出,新加坡和中國強勁的貿易和投資流動爲新加坡和區域帶來了法律業務。“這一般涉及跨境法律服務,包括上遊的企業和商業服務,和下遊的糾紛解決服務。”
律政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間,中國持續排名在最常使用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服務的前四大國家之一。在2019年的479起新案例中,有76起涉及中國企業或人士。新加坡國際調解中心過去三年處理的案件中,也有近15%涉及中國企業或人士。
不少本地律所因此看准中國市場,一些規模較大的律所如立傑律所和王律師事務所都在中國設有分公司,一些在新加坡設有專門服務中國客戶的部門,一些則與中國律所合作開拓業務。據了解,大多本地律所是在近兩三年才開始進駐中國市場。
此外,中國多家科技巨頭近年來也紛紛選擇在本地設立區域中心,其中包括阿裏巴巴、騰訊,以及抖音。
潘家煌認爲:“新加坡的中立穩定、對法治原則的堅定承諾,以及可靠與有素質的司法系統,是公司選擇進駐本地的原因之一。他們可以確信自己的投資受到保護,若出現糾紛,也能公正有效地解決。”
中國領導人多次釋放明確信號
支持新加坡成爲國際司法中心
在國際上,由于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司法體系的不同,加上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國際政治氛圍對中國越來越不利,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許多阻礙,這使得中立、有效的商業糾紛解決機制,對中國而言日益重要。
2019年8月,世界上的46個國家簽署了《新加坡調解公約》,這是聯合國第一份以新加坡爲名的公約。
美國、中國、印度和韓國都是第一批簽約的國家。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在《新加坡調解公約》簽約儀式期間,就公開肯定說,“世界各國期待多邊主義帶來更多的確定性。公約在解決和解協議的執行問題上創立了規則,爲市場主體提供了更有執行保障的另一種選擇”。
過去三年來,中國高級別領導人多次在高規格會議上,針對法律和司法合作與新加坡展開交流,釋放出支持新加坡發展成爲國際司法中心的明確信號。
法律和司法服務在中國總理李克強2018年訪新時,正式被列爲“新中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系”項目。同年,法律與司法合作也被納入新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合作項目。去年,新中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副部長級別的新中法律合作理事會。
新加坡本地律師還須加深
對中國和東南亞了解
上述的國際合作機制,爲新加坡法律行業的發展打造良好的土壤,但謝錦發認爲,要讓在中國市場初露苗頭的本地法律行業茁壯成長,本地律師還得加深對中國和東南亞的了解。
謝錦發坦言,新加坡律師的多元性,以及對東南亞不同法律體系和社會文化的了解,是本地業者在中國的最大優勢。但他發現,不少本地律師目前仍對中國和東南亞興趣缺缺,若本地律師不積極加深對這個兩個地區的了解,他們將難以發揮新加坡作爲“東南亞銜接點”的優勢。
謝錦發認爲,中國法律市場爲新加坡律所帶來巨大商機,但業者須先加深對中國和區域的了解。(早報檔案照)
他認爲,這可能是因爲目前本地已有足夠法律業務可處理,加上國外其他市場如美國的業務酬勞相對較高,導致一些本地律師仍缺乏積極開拓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的動力。此外,不少新加坡律師也不熟悉如何與中國客戶建立交情。
謝錦發強調,中國和東南亞未來將發展爲越加重要的法律市場,因此本地律師應盡早把握機遇。
新加坡律師行業須打造閃亮“名片”
盡管新中法律界已逐步加深業務合作,但兩國律師業界仍對彼此缺乏了解。新加坡若要實現潛能,還得打造一張閃亮的“名片”,讓新加坡律師行業的“品牌”深入人心。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巍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中國對新加坡的認知,就像新加坡對中國崛起的認知一樣,抽象來說,中國人都很認同新加坡是個值得學習的先進國家,但單看法律這個行業,估計很多人說不出新加坡的律師行業具體好在哪裏。”
張巍認爲,新加坡有條件成爲東南亞的銜接點,而新加坡領導人也已經初步爲本地法律界建立了這一品牌,但新加坡仍得更清楚地說明落實到具體操作的層面,新加坡能如何協助中國企業摒除法律上的障礙,打入東南亞市場。
張巍認爲,新加坡法律業界得打造一張深入人心的“名片”。(新加坡管理大學網站)
新加坡律政部近年積極加強新中兩國法律業者的交流,系列活動包括針對本地律師的培訓計劃、新中業者之間的交流計劃,以及舉辦大型論壇。一些項目包括,中國通識計劃、法律服務全球拓展計劃、新加坡——陝西學習交流計劃,以及新加坡——中國國際商事爭議解決論壇。
張巍強調,強化兩國律師行業的交流是打造新加坡“名片”的重要一步,但他建議舉辦更多浸濡活動,讓中國律師到新加坡的律所實習,通過實踐了解新加坡法律體系的優勢,並把對新加坡的觀察帶回中國與國內同行分享。他說:“名片這件事不是坐在那裏就想得出來,得在交流和實踐過程中,讓中國律師看到新加坡的優勢,真正體會到好在哪裏,新加坡的品牌才能進一步推廣出去。”
面對香港競爭 新加坡有後來居上勢頭
同樣采用英國普通法,司法體系完善的香港,常被視爲新加坡法律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巍和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江雨都認爲,新加坡和香港的法律服務素質和法律體系發展程度都並駕齊驅。中國大陸客戶在新加坡和香港之間作選擇時,更多是地理和文化上考量。
與大陸相接的地理位置,是香港最大的優勢。但王江雨指出,香港近年來不穩定的局勢,導致不少大陸客戶把目光轉向新加坡。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向來是亞洲領先的仲裁中心,但新加坡近兩年有後來居上的勢頭。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前年共接收521起新案件,去年減少至503起。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則是在去年接收了479起案件,比2018年增加近兩成。兩個中心接收的案件數量差距從2018年的超過100起,縮小到2019年的24起。
王江雨說,新加坡法律行業的迅速發展對香港造成一定的競爭壓力。但他強調,亞洲市場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同時出現兩個司法中心是很自然的,也並非壞事。
張巍則指出,新加坡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是其中最大的難題,“尤其在糾紛解決這方面,誰先下手爲強建立起一個品牌,就能取得先發優勢”。
張巍指出,新加坡的優勢超越了法律服務範圍。相較于使用繁體字的香港,一些大陸客戶對使用簡體字的新加坡可能更有親切感,與律師溝通時也更自如,因此更願意到新加坡來尋求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