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了實龍崗繁華的二樓美食廣場,那裏有一排排的小吃攤賣雞飯,rojak,西餐,面條等等。
但是,這些食物攤檔與大多數其他食物攤檔的不同之處有一個主要原因-它們是由能力不同的人操作的。
創始人Koh于2010年以社會企業的身份創立了Project Dignity,其目標是爲殘疾人創造就業機會。
這些人群包括身體殘疾,精神疾病,智力殘疾的人,以及生活困難(例如單身母親)的個人。
在大約70名員工中,超過60%來自這些邊緣化社區。
(圖片來源網絡)
Koh解釋說,“尊嚴計劃”有四個主要原則:提供技能,幫助獲得有酬的就業,融入社會和包容。
“我們在這裏的工作非常簡單,” Koh事後解釋。“教育,參與和啓發。”
從最初在Balestier的四個小攤位開始,Project Dignity不斷發展壯大,
並于2011年遷至Kaki Bukit,然後移至Serangoon,最近又于本月初在Boon Keng開設了最大的攤位。
(圖片來源網絡)
“項目尊嚴”的前兩個原則(提供技能和幫助獲得有酬工作)是通過“項目尊嚴”的培訓和安置計劃實現的。
培訓和安置計劃通過爲期22天的培訓計劃,使受訓人員有機會發展食品准備,烹饪和小販服務的技能。
在“尊嚴計劃”中,學員將獲得培訓期間的工作報酬(培訓時間爲六至八周),每小時約爲4.50新元。
“不要看他們的殘疾。要看他們的能力,” Koh講。
“因爲他們有不同的殘疾,所以他們有不同的問題。沒有一種解決方案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Dignity Kitchen不再專注于他們不能做的事情,而是嘗試根據每個受訓者的能力來定制培訓。
例如,一個人由于中風而癱瘓了一半,他的技能得到了發展,他只能用一只手去皮和切蔬菜。
Dignity Kitchen還擁有許多創新的機器,可以幫助能力各異的員工准備食物。
例如,煲仔飯攤位使用傳統的煲仔飯機,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煮飯,因此工作人員只需要在鍋中添加配料即可。
完成培訓後,然後將這些人安置在Dignity Kitchen的餐飲合作夥伴之一中。
迄今爲止,該方案已安置了1,300多人。
(圖片來源網絡)
培訓和安置計劃解決了Dignity Kitchen原則的技能和有酬就業支柱,而Dignity項目的廣闊空間和計劃則旨在實現另外兩個目標:融合和包容。
自成立以來的十多年來,“尊嚴計劃”已爲新加坡130,000多名老年人提供免費餐點。
在項目尊嚴的另一項舉措是尊嚴媽媽,這是在2012年尊嚴媽媽創建由四個攤位賣舊書時,位于新加坡各地的醫院。
這些攤位由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母親和照顧者以及兒童本身經營,以提供收入來源。
尊嚴計劃的最後一個支柱-包容-采取了使公衆與能力不同的員工互動的形式。他希望公衆能夠學習如何與有不同需求的人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