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31號,戰火終于蔓延到了新加坡。同盟軍最後的部隊從馬來亞撤向新加坡並炸毀了連接新加坡與柔佛州的堤道來阻擋日本軍隊。2月1號,無盡的空襲和炮襲開始了。無數的炮彈從馬來亞的新山飛向新加坡,日本的A6M零式轟炸機連綿不斷地起飛並投下炸彈,而新加坡的四個空軍基地只有一個可以用來反擊,空中優勢完全被日軍占據了。2月8號晚上8:40分第一艘載有4000人的日本戰船駛向新加坡莎琳汶海岸(Saribun Beach),駐守這裏的澳大利亞陸軍團第22旅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交火,但是日軍無論從人數,經驗以及裝備上都占據了優勢,在午夜的時候澳軍不得不撤向腹地。2月9日日軍從新加坡島西南登陸,駐守在那裏的印度軍第44旅不敵撤退。2月10號日軍所有重型武器從無人駐守的北部登陸。2月15號,這一天是華人農曆新年,日軍打破了盟軍最後的防線,盟軍最高將領Percival召集所有將領在福康甯基地(battle box at Fort Canning)討論兩種可能性,繼續抵抗或投降,幾乎所有人選擇了後者。2月15號下午5:15分,Percival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新加坡淪陷。
福康甯公園-盟軍抗日基地
日軍占領以後將新加坡命名爲昭南島,並開始了對華人的“肅清”行動。所有18-50歲的華人男子必須到日軍設立的篩選中心(Screening Center)進行面試,以確保其沒有抗日傾向,檢查合格的人日軍會在其身上蓋一個方章,不合格的則得到一個三角章。整個篩選幾乎沒有任何標准,完全憑日本人的主觀臆斷,如果進去的人長得像高倉健則有可能通過,如果像橫路敬二則肯定是三角章。所有“三角章”將被裝上卡車運往聖淘沙(Santosa),樟宜(Changi),或者榜鵝(Punggol)進行集體屠殺。據不完全統計,在肅清運動中共有25,000 – 50,000華人被屠殺。1997年,還有人偶然間在土裏挖到了遇難者的屍骸。
1962年2月,新加坡政府在中央商務區特批了一塊土地用來建立紀念碑,以悼念那些二戰遇害的無辜平民,新加坡中華工商總會開始在所有的屠殺地點尋找二戰遇難者的屍骸,所有收集到的屍骸都被埋在了這個紀念碑之下。紀念碑由四根70米高的柱子組成分別象征著遇害的華人,印度,馬來和其它民族。
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
紀念碑的中央放著一個骨灰壇
從人民紀念碑向西步行大概100米可以看到另一個紀念碑—戰亡紀念碑(Cenotaph)。這座紀念碑建于1922年爲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124名新加坡籍英國人。二戰以後,人們又在紀念碑的後面補寫了緬懷二戰的題詞。
戰亡紀念碑正面
戰亡紀念碑背面
戰爭的記憶將永遠不能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