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兒童和青少年收容所將于7月至9月試行影像分析、行爲分析,以及臉部識別等技術,以便及早偵測和預防攻擊行爲或外人闖入設施等異常情況,從而提升設施安全,保障收容所內人員的權益。
黃順傑 報道
政府將在旗下收容所試行影像和行爲分析等技術,希望盡早察覺並預防打架滋事等狀況,爲工作人員及居住其中的兒童和青少年營造一個更安全的環境。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證實,該部門和國家福利理事會將于今年7月至9月,在旗下兩家兒童和青少年收容所(Voluntary Children’s Home)試行影像分析、行爲分析,以及臉部識別等技術。目的是及早偵測和預防“事故”發生,從而提升設施安全,保障收容所內人員的權益。
所謂“事故”包含突如其來的聲響或動作、攻擊行爲,或是有外人擅闖設施等異常情況。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指出,一旦發生這類情況,收容所的工作人員會立即收到系統通知,並在必要時介入采取行動。
本地曾有男童收容所于2016年、2018年和2019年數次發生騷亂。除了破壞公物,糾衆鬧事的青少年甚至對職員和輔警動武,造成人員受傷。
當局受詢時未公布哪兩家收容所將參與試驗。根據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的政府財務報表,當局當時爲這項試驗撥出的預算約爲14萬元。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網站顯示,本地有21家由授權志願福利團體經營的兒童和青少年之家,收容原因包括來自不健全家庭、遭受虐待或忽視、需要照顧和保護、不受父母控制或曾經觸法等。截至2019年,本地共有656人居住在兒童和青少年之家,其中59人是因觸法而入住。
撥款2000萬元
借科技提升社服機構效率
借助科技提升社會服務機構的實力和效率,是政府爲社服領域設定的目標之一。2019年,時任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李智陞宣布,全國生産力基金將投入近2000萬元資助國家福利理事會,推出“科技向前沖”和“基礎強化”兩項新計劃。其中,“科技向前沖”計劃旨在把現有科技帶進較難請到員工的特定社服機構,如成人殘障之家和福利院等。
盡管政策立意良善,對收容所采取具侵入性的分析技術是否適當,外界不免仍存疑。
受個資保護法約束
嚴格遵守數據管理要求
國會反對黨領袖、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2月初在國會參與有關“合力追蹤”的討論時,特別提及這項計劃。
他當時質問:“如果這些數據在多年後的網絡安全事件中被黑客入侵,這會給孩子帶來什麽影響?我們要如何解決科技的潛在偏差?誰來保障這些數據的安全?誰有權利調閱這些數據,保存時間又該多長?”
針對隱私和數據使用疑慮,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受詢時指出,分析技術只會實時應用在收容所現有的閉路電視影像,而監視範圍只涵蓋起居室和走廊等公共空間,當局不會采集額外的影像數據。
發言人也強調,參與試驗的收容所不僅受《個人資料保護法令》約束,也須嚴格遵守福理會的數據管理要求,包括把相關數據存儲在收容所設施內,以及只讓授權人員調閱影像。數據收錄滿30天後,系統會自動覆蓋這些舊數據。此外,當局也會在試驗結束後刪除所有數據。
社服機構:有助緩解“人難請”情況 並提升服務質量
受訪的志願福利機構認爲,新科技將有助于緩解收容所的人力需求,並提升服務質量。但保安業專家提醒,當局在測試這類具侵入性的監控技術時須謹慎而爲,包括明確規定相關影像的使用權限,以保護未成年者的個人資料和隱私。
保安業者:調閱須經授權
慎防影像外流危害住戶
保安供應商安世科安防科技(Ademco Security)董事經理許福威受訪時指出,現今的影像和行爲分析技術可根據臉部表情、說話音量、肢體遠近、動作快慢等指標,預測和判斷受監視者是否出現攻擊行爲。
但他也提到,這類分析數據極爲敏感,當局在測試相關技術時,除了須確保只有授權人員能調閱和觀看相關影像,也應考慮采用馬賽克等模糊技術處理,盡可能將兒童或青少年的身份保密,否則若影像外流,將對這些未成年人造成傷害。
政府國會社會及家庭發展委員會副主席祖安清心受訪時指出,這類科技將能幫助收容所職員留意潛在的危險情況,以便更及時地阻止或化解糾紛。“我相信這些技術能起到實際作用,爲弱勢群體和社會帶來更多的好處。”
除了及時介入阻止任何肢體沖突,經營新加坡男童宿舍(Singapore Boys’ Hostel)的社服機構Trybe指出,這類科技也能優化工作流程,這對較難請到人手的社服領域來說是一大福音。
擔任Trybe主席的心禾企業培訓學院創辦人兼總裁王心妍受訪時,對這項試驗持開放態度。她說:“這可讓職員有更多時間與服務對象互動,改善服務質量,而不是花在處理運作上的行政事務。”王心妍也是西海岸集選區議員。
一名收容所前住戶(26歲)受訪時,對政府采用新科技的出發點表示理解,但他建議事先同收容所住戶溝通。
“自己的一舉一動被電腦監視和分析,總是會感到不自在。如果收容所能把用意解釋清楚,取得住戶的信任,這對雙方來說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