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氏集團基金會公衆風險理解研究所”將根據不同課題進行民調,再對比人們對風險的認知和實際風險落差,從而協助決策者調整政策,同時提高民衆對相關課題的認知。
黃順傑 報道
2003年沙斯肆虐期間,全球近萬人受感染,死亡病例超過700人。相較之下,流行性感冒同年在美國就造成20萬人住院,近4萬人死亡,破壞力明顯比沙斯更強。不過,當時人們對沙斯的恐懼卻遠超于流感,而這與人們如何評估和管理風險緊密相關。
爲協助亞洲地區的公共決策者、商界領袖和一般民衆,正確了解與評估公共衛生、網絡安全等社會、經濟與安全風險,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國際知名風險管理機構英國勞氏船級社屬下的慈善基金會,昨天宣布在國大肯特崗校區內,設立“勞氏集團基金會公衆風險理解研究所”(Lloyd’s Register Foundation Institute for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Risk)。
這是亞洲首個專門研究風險,以及從事相關公衆教育工作的學術中心。
勞氏集團基金會和國大將分別投資1000萬英鎊(約1764萬新元)和1100萬英鎊(約1935萬新元),設立研究所。這也是國大曆來從外國機構收到最大筆的研究款項。
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昨早在國大武吉知馬校區出席簽署儀式時致詞指出,不論是政府決策者或市井小民,“我們每天都必須面對醫療健康、人身安全或財務上的風險,但現實情況是,我們對評估和檢討風險並不是很在行”。
他也提到,政府和監管者會對輿論壓力做出反應,制定更多條例和監管措施避免風險,這是合乎常情的做法,但“我們也必須了解風險,才能落實有效的公共政策”。
國大校長陳祝全教授致詞時則以13年前的沙斯疫情爲例說,他當時在衛生部擔任醫藥服務總監,負責監督控制疫情。雖然沙斯的破壞力不小,但仍不及美國當年爆發的流感疫情,不過沙斯引發的恐慌卻比流感嚴重。
他說:“這說明民衆和社群看待和應對風險的方式,是一個受到廣泛因素影響的複雜過程”。
勞氏集團基金會常務董事克萊格教授則說,人們有時會抱持與實際情況不符的看法,而“事實有時會因爲假消息而變得模糊”。他指出,如果大衆被誤導而造成恐慌,這將左右政府和監管單位的決策方向,結果“錯誤分配有限的社會資源”。
公衆風險理解研究所計劃在下來五年,針對亞洲地區的網絡安全、公共衛生和金融等領域,展開多達30個研究項目。
研究所將根據不同課題,通過各種傳統和新媒體渠道進行民調,收集公衆意見和觀點,再向政府和私人機構搜羅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然後對比人們認知上的風險與實際風險的落差,從而協助決策者調整政策,同時提高民衆對相關課題的認知,糾正錯誤觀念。
由于研究項目橫跨大數據分析、工程等不同學術領域,研究所下來將網羅50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國內外研究員和學者,加入這個機構。
暫時領導新研究所的國大副教務長(教研人事)方國光教授受訪時指出,研究所將以新加坡爲“試驗基地”,針對國內不同風險進行研究,再由此延伸至亞洲其他國家。研究所也會積極舉辦研討會,與公衆分享研究結果,從而達到教育大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