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拾遺
安
以英國爲營業中心的格林希爾資本(Greensill Capital)最近申請破産保護,再度顯示“金融創新”在轉移風險過程中,對投資者以及金融系統的沖擊。
格林希爾資本是一家供應鏈金融公司。它爲客戶企業先行支付賬款給供應商,並從中賺取回扣。在這個安排下,供應商通過發票貼現,提早獲得現金,而客戶企業有更長的賒賬期限。供應鏈金融公司從賣方的回扣中賺取傭金,並承擔買方的信用風險。
格林希爾資本是在2011年由澳大利亞務農家庭出身的萊克斯·格林希爾(Lex Greensill)成立。由于大企業在收購農作物時經常延遲付款,因此他興起了創辦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念頭,以使“金融更公平”與“資本民主化”。他在24歲時到倫敦,並先後在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與花旗銀行負責供應鏈金融業務。
供應鏈金融由來已久,並非格林希爾首創。傳統上,供應鏈金融是由銀行經營。由于信貸周期一般上不超過120天,因此供應鏈金融的安全性高,但利潤不大。爲了提高公司的利潤,格林希爾設計了複雜的結構,但這卻也種下禍根。
供應鏈金融業務與放貸無異,需要大量的資金。在2019年,格林希爾資本獲得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注資15億美元(20億新元)。它也將應收款項資産打包成證券,賣給瑞士信貸投資銀行(Credit Suisse)與瑞士資産管理公司GAM控股,以籌集資金。與此同時,格林希爾資本爲應收賬款資産投保,以在客戶違約時獲得賠償。在這樣的安排下,客戶違約的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而投資于格林希爾資本相關的基金,似乎萬無一失。
然而,格林希爾資本逐漸偏離了供應鏈融資的傳統業務,轉向金額更高,也更具風險的長期貸款。它不僅根據實際的發票貼現,還推出“未來應收賬款融資”(future accounts receivable),爲尚未完成銷售的未來發票預先發放貸款。
在格林希爾資本的客戶中,英國鋼鐵大亨桑吉夫·古普塔(Sanjeev Gupta)的風險敞口高達50億美元。另一方面,軟銀集團既是它的大股東,也是瑞士信貸基金的投資人。除此之外,軟銀集團投資的初創企業,又是格林希爾資本的客戶,而這些初創企業仍處于虧損的狀態。這導致保險公司以及瑞士信貸開始關注格林希爾資本的資産素質。
去年9月,日本保險商東京海上控股株式會社正式通知格林希爾資本,它在2021年3月1日將不再對總值46億美元的供應鏈金融資産續保。在保險到期前夕,格林希爾資本在澳洲法庭起訴保險公司,要求延長保險期限,但結果敗訴。
緊接著,瑞士信貸凍結了總值1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受影響的投資者約1000人。它在發給投資者的通知中指出,格林希爾資本的一些資産“目前在准確估值方面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此外,GAM控股也關閉了總額8.42億美元的相關基金。
與此同時,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接管格林希爾資本旗下的德國銀行,並將該銀行與古普塔交易相關的調查移交給刑事檢察官。3月8日,格林希爾資本在英國申請破産保護,而歐洲央行也要求各銀行提供對格林希爾資本的風險敞口資料。
格林希爾資本的資産證券化以及金融創新,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次貸問題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時,銀行將房屋抵押貸款打包成債券賣給投資銀行,而投資銀行又通過金融衍生産品如擔保債務憑證(CDO)以及信用違約掉期(CDS)等方式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以及投資者。
由于風險分層轉移,導致銀行在發放抵押貸款時降低貸款條件,助長了過度借貸以及次貸的道德風險問題。當房地産市場泡沫破裂時,在整條資金鏈的投資者都受到沖擊,最終導致全球金融危機。其中,受傷最重的是認購結構産品的小投資者。
類似的資産證券化以及金融創新,也引起中國監管當局的關注,導致螞蟻集團最近的上市計劃擱淺。
從成立之初到2018年,螞蟻集團通過資産證券化,把貸款打包成證券,賣給基金、信托和銀行等,而這些機構又以理財産品的形式,賣給小投資者。螞蟻集團在資産證券化中獲得資金後,再貸款給新的用戶。這樣的滾動方式使螞蟻集團的資産激增,但風險也通過金融機構轉移給認購理財産品的投資者。
從2018年開始,監管部門規定,企業在進行資産證券化所融入資金的余額不得超過其淨資産的四倍,這限制了螞蟻集團通過資産證券化籌集資金的規模。接著,螞蟻集團改與銀行合作,聯合貸款給它的客戶。
不過,在這聯合貸款的安排下,螞蟻出資的比例很小,而風險則轉移到銀行。螞蟻集團用較低的出資比例獲得可觀的利息收入,引起監管當局擔心過度借貸的道德風險以及它對銀行所可能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在螞蟻集團上市前夕,監管當局出台新規定,要求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杠杆上限和聯合貸款的出資比率不能低于30%,以管控過度借貸以及債務違約的風險。
在低利率以及流動性過剩的環境中,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提高,爲金融創新以及資産證券化創造有利的條件。然而,小投資者或許應警惕金融創新過程中的風險轉移,避免成爲最後的接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