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中外、本地學者,對鄭和船隊經過新加坡的航線,在古地名上有混淆和錯誤。筆者從古籍和古海圖的針路(航向)、航程、水深,准確地從現代海事學作糾正和確定。
新加坡萊佛士燈塔棋樟山島龍牙門海峽白礁燈塔圖:《鄭和航海圖》從馬六甲到新加坡東部的白礁航線。
官嶼的發現
鄭和航海圖在新加坡海峽雖有注明官嶼小島,但沒有人確定它是我國哪個島和重要性。
搜索中,發現它就是我國海域內的棋樟山島(Pu Sakijang Bendera,今聖約翰島,St John Island)。
茅元儀的《武備志》(1621)裏的茅坤圖,是鄭和航海圖唯一的海圖 。當中,從馬六甲官廠出發,經過新加坡海峽,回中國經白礁的一段(參考圖),筆者參考元明清、16至19世紀西方和本地的文獻和海圖,在古名處加上現代地名,方便古今對照介紹:
官廠:《西洋番國志》爲明朝鞏珍1434年所著,記述他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經過。在滿刺加國(馬六甲)的敘述:
中國下西洋舡以此爲外府,立擺柵牆垣,設四門更鼓樓,內又立重址城,蓋造庫藏完備。
明朝在馬六甲設官廠,它是下西洋的貿易中轉站、貨倉、基地或外府。
吉利門:在馬六甲海峽南端,今印度尼西亞吉裏汶島(Pulau Karimun)。
長腰嶼:我國南端沙都姆島(Pulau Satumu),也是萊佛士燈塔所在。是明代對這小島或新加坡本島的統稱。17世紀葡萄牙人稱長島(Pulau Panjang)。
淡馬錫門:古語“門”指水道或海峽。新加坡主海峽(Singapore Main Strait)沙都姆島南那段,靠近新加坡,所以稱淡馬錫門。
龍牙門:元朝汪大淵撰《島夷志略》(1349):
門以單馬錫番兩山相交,若龍牙,中有水道以間之。
指早期岌巴港口西面,水道深18米入口處,兩塊隔337米的石柱,已被英國人炸掉。南岩石位于聖淘沙島西端(Tanjong Rimua)角外, 北岩石位于拉柏多公園南角外的Tanjong Berlayar,馬來人稱Batu Berlayar,啓航之石。
在二石柱中間過龍牙門(聖淘沙島),岌巴港入口兩邊長滿高樹。元代文獻記載,船只經過時,船桅會碰擦到樹枝,海盜會乘機從樹上躍下到船上搶劫。
龍牙門(海峽):不是指岌巴港龍牙門兩岩柱。多處古籍從航向和航程記載,鄭和船隊經過龍牙門,指的是官嶼(棋樟山)南邊的新加坡主海峽,因離岌巴港或聖淘沙島的龍牙門不遠,所以對此也稱龍牙門(海峽)。
官嶼:指棋樟山島。參考圖2,從萊佛士燈塔南向東行7.3海裏,就是此島。在印尼和毛裏求斯也出現官嶼,它和官廠可能有相似的功能,但規模地位應比官廠低。
白礁:Pedra Branca,屬新加坡,在海峽東端,設有霍斯堡(Horsburgh)燈塔。
圖:從滿喇咖回廣東針路:從長腰嶼到官嶼。
古籍裏的新加坡海峽航線
再看看不同古籍記載鄭和在新加坡海峽的航線:
1. 明朝導航手冊《順風相送》(1593):
A、暹羅往磨六甲
B、右邊西去山二號
C、廣東往磨六甲針
D、滿喇咖回廣東針路:
吉裏悶山單辰(120度)並乙辰(112.5度),二更取長腰嶼不可行南,恐犯涼傘礁及沙塘淺。出龍牙門(海峽),單卯(090度)針取官嶼,防“南”邊牛屎礁。甲卯針(82.5度)五更船取白礁北邊過行船。
2. 明張燮寫于1617年的《東西洋考》 。
3. 鄭和航海圖上的航線。
用二組針路1D加3,在新加坡海峽准確路程和航行方向,可畫出鄭和船隊的航迹如圖。
除了1B,五航線都注明,白礁到龍牙門(海峽)航行需五更。一更2.4小時,五更爲12小時。
1A、1C和2,三航線從龍牙門(海峽)到吉利門航行時間都是三更,即7.2小時。
全段新加坡海峽的航行時間五更加三更,即八更,相當于19.2小時。
實際距離爲58.8海裏,除以19.2小時,平均帆船速3.06節(同鄭和15條航線的平均航速3.59節接近),用更數可推算出:
a、白礁到龍牙門(海峽)即棋棋樟山,需五更,36.7海裏。
b、龍牙門(海峽)即棋樟山,到吉利門島需三更,22.1海裏。
a和b兩段和現今海圖測量一致,說明針路無誤。
《順風相送》1D,從滿喇咖回廣東,唯一針路提出,吉裏悶山到長腰嶼(萊佛士燈塔)路程爲二更,從長腰嶼用單卯(090度)針取(航向)官嶼,但沒說明航程時間,官嶼走五更船取白礁。
從1A、1C和2三航線,整個海峽航程爲八更(19.2小時)。所以,找出從長腰嶼到官嶼距離爲八更減七更(二更+五更),即一更(2.4小時X3.06節),7.3海裏。
這重要線索指出,從長腰嶼往東7.3海裏,就准確到龍牙門(海峽)的官嶼的位置。
圖:1604年艾勒迪亞地圖上Pulo Siquijan是棋樟山島。
官嶼在新加坡的重要性
葡萄牙天文學家兼數學學艾勒迪亞(Manoel Godinho de Eredia)1604年繪制的新加坡水文圖(圖)記載,南部二島在一起同名爲Pulo Siquijan(馬來語吠鹿的島),其中之一就是棋樟山島。
萊佛士1819年登陸新加坡前一天,先登上棋樟山和柔佛蘇丹天猛公見面。之後在島上設立訊號站和招徕船只。此島幾百年前受統治者重視和開發,土著和中國移民聚居。因爲在新加坡主海峽邊沿,避風港深水錨地,離龍牙門(岌巴港)和新加坡河口近,方便貿易。
這裏面積大,地勢平坦,適合蓋大型防禦、貨倉或住宿。明朝永樂時,新加坡可能再回到馬六甲王朝的控制,這樣的關系和優越地理,使棋樟山成爲明朝在新加坡的海外貿易基地或中轉站的官嶼。這也是新加坡600年前和永樂朝的特別關系和曆史新發現。
作者在棋樟山島上發現的陶瓷碎片。
發現陶瓷碎片
筆者也在棋樟山找到晚明、清民時期的陶瓷碎片256塊,證明早期島上曾有華人聚居,加強筆者對棋樟山是官嶼的看法。希望學者們能做更深的考究或考古挖掘,證明鄭和在我國的活動。
期望官嶼的發現,能填補淡馬錫王朝滅亡之後,葡萄牙人1613年來搗毀獅城聚落之前曆史空白的一頁。
作者:林朝華 攝影:林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