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食品局與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共同成立“未來食品安全中心”研發新檢測技術,好讓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能力跟得上最新的發展趨勢。
用細胞培植的肉類、新興農産品如微藻和昆蟲,這些新型食品未來可能成爲人們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但是在把它們送入口中之前,當局須嚴格把關確保食物是安全的。
新加坡食品局與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共同成立“未來食品安全中心”(Future Ready Food Safety Hub,簡稱FRESH)研發新檢測技術,好讓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能力跟得上最新的發展趨勢。
三家機構昨天簽署合作協議,新實驗室將設在南大,預計今年中啓用。
出席活動的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致辭時說:“食品安全是推動食品保障的必要環節,尤其是那些人們不曾食用的未來食物。當我們意識到新型食品(novel foods)如培植肉將成爲新興領域時,食品局就開始與科研界和業者接洽,探討如何管制新型食品和食材的安全。”
未來食品安全中心主任由史密斯博士(Benjamin Smith)出任,他也是新加坡食品與生物技術創新研究院食品安全主任。
史密斯受訪時說,本地有九成的食物從國外進口,當局因此深知保障食品供應的重要,加上堅實的研究能力,以及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這些都有助于新加坡成爲新型食品領域的先鋒。
食品局于2019年推出新型食品監管框架,規定生産或進口這類食物的業者須先向食品局提呈安全評估報告,包括列明其中的毒性和致敏源等。我國去年成爲全球首個批准美國Eat Just培植雞塊在市場上販售的國家,本地也有起步公司在研發其他培植肉類如海鮮和豬肉。
未來食品安全中心首席研究員、南大食品科技計劃主任陳維甯教授告訴記者:“我們慢慢看到培植肉,以及城市農業中一些新興農産品如微藻和昆蟲等成爲替代食物,但是它們對消費者是否安全需要更多的研究。中心將研發新的檢測技術,往後可供食品局用來測試新型食品的安全程度。”
除此之外,中心還有其他使命,陳維甯透露,這包括確保食材來源地沒有造假,以及提升公衆對植物肉和培植肉等新型食品的了解。完善的檢測技術也能讓研發新型食品的本地起步公司受益,因爲産品唯有通過審批後才能公開售賣。
根據“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政府前年宣布撥款1億4400萬元推動新加坡食品故事的科研工作,新中心的設立是計劃的一部分。
昨天的簽字儀式在首屆2021食品科學技術全球會議的場外舉行。會議以線下結合線上的方式舉行,集合了本地和海外的食品科學專家,分享和討論他們的科研成果,同時促進各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