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指出,這個方式可輔助成本高且手續繁瑣的個人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當汙水信號呈陽且加劇,就可啓動侵入性的個人檢測,找出病例。當信號呈陰或減弱,便可放心病毒傳播正趨向停止。
本地研究證實,監測組屋排出的汙水是否有冠狀病毒,就可發現組屋內是否有人受感染,甚至可在受感染者還未出現症狀時就發現病例,這比一一檢測組屋居民來得快又不具侵入性。
研究員指出,這個方式可輔助成本高且手續繁瑣的個人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
上述研究是由國家環境局和衛生部人員,連同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南洋理工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攜手進行。他們去年在淡濱尼11街第111座組屋出現感染群後,從7月4日至20日,每天每小時抽取該組屋排出的汙水,加以分析。
根據研究報告,在那段日子裏,確診的九個居民已送往醫療設施,曾與他們密切接觸的六個人則在家裏隔離。當局7月4日至9日都在汙水樣本裏測出病毒,而且病毒量經常突然飙升。
病例出現症狀三天前 當局已在汙水裏測出病毒
由于隔離的六個人都沒有發燒或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當局在7月8日爲他們做鼻咽拭子檢測,發現其中一人確診。這起新病例後來通報說7月7日開始腹瀉,其糞便中也測出病毒。
報告指出,該病例開始腹瀉、發燒和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的超過三天前,當局已在汙水裏測出病毒。這顯示一個人可在未出現症狀時,通過糞便排出體內的病毒。而且即使是只有一個人染病,也能從汙水檢測到病毒。
該組屋發現的第一起病例剛好7月8日康複回家,因此9日汙水裏的病毒,可能來自新病例或康複病例,而當新病例送往醫療設施後,汙水裏的病毒明顯減少。
7月14日又有兩名康複病患回家,15日和16日汙水裏的病毒隨之增加,但到了19日就測不出病毒了。這與康複病患排出體內病毒碎片的模式一致。
研究員在報告中指出,汙水監測可用來監督高風險小群體,獲得的數據可轉換成實際行動。
“當汙水信號呈陽且加劇,就可啓動侵入性的個人檢測,找出病例。當信號呈陰或減弱,便可放心病毒傳播正趨向停止。”
由于淡濱尼組屋的兩戶確診家庭住在彼此上下樓層,當局當時讓共用同個電梯和樓梯的58戶家庭做檢測。檢測是自願的。
時隔將近一年,本月又有兩座組屋出現確診病例,即後港8道第506座組屋和巴西立51街第559座組屋。
這次的檢測改爲強制性,後港整座組屋的405名居民和訪客須做檢測,白沙組屋則有304名居民和訪客受影響。
上述淡濱尼組屋並非唯一有監測汙水的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去年12月也開始監測宿舍的汙水,今年3月發現大學城宿舍北樓的汙水有病毒碎片,400多名住戶須做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