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行動管制令(MCO,簡稱行管令)開始,馬來西亞國盟政府爲因應疫情,陸續又再推出幾個不同程度版本的MCO系列。
像是針對特定重災區的加強行管令(EMCO)、有條件行管令(CMCO)、複原期行管令(RMCO)……期間穿插了一個MCO 2.0,甚至還以抗疫爲由加碼推出緊急狀態,讓慕尤丁政府得以獨攬大權。
上個月,面對居高不下的冠病病例,當局又再推出MCO 3.0,不過卻被質疑防疫措施過度寬松,名存實亡。
當地疫情持續延燒,包括衛生總監諾希山等公衛專家頻頻出面喊話,警告馬國醫療體系距離崩潰只有幾日之遙。面對重重壓力,首相慕尤丁終于出面宣布使出大招,再創造一組新詞彙:
“全面行管令(FMCO)”
面對已在崩潰邊緣的醫療體系,人們一度期待6月1日實施的全面行管令(FMCO)會是一劑沒有妥協余地的重藥,而全面(Full)這個形容詞,也讓人有種終極嚴格版本封城終于降臨的錯覺。
殊不知,接下來幾天的發展,讓馬國民衆不禁調侃所謂的FMCO的“F”究竟是“全面”(Full)行管令,還是“說著玩”(Funny)行管令?
當局針對可營業領域的政策多次U轉,負責接受業者申請營業的貿工部網站也沒有預先爲龐大流量做好准備,結果網站一夕塞爆,直到今日(4日)仍有不少在新SOP條例下獲准營業的商家還沒拿到批准信。
撇去效率問題不說,本次FMCO最讓人诟病的是,盡管政府宣布只有必要經濟和服務領域可以營業,盡可能最大限度限制人們的行動以壓平疫情,但實際情況執行起來,卻有不少根本不屬于必要領域的業者獲得當局“開後門”批准營業。
截至昨天(3日)早上爲止,申請營業的58萬6308家公司當中,共有12萬8150家獲准在全面行管令(FMCO)期間營業,涉及157萬名職員。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盡管政府宣稱全面行管令(FMCO)只允許必要服務行業運作,但一些非必要行業如酒廠、家具公司等居然獲得“法外開恩”,而得以營業。
輿論開始炮轟,這樣前腳說封城,後腳又亂開放的全面行管令(FMCO)根本是名存實亡。
作爲貿工部高級部長的阿茲敏“當仁不讓”成爲民衆的究責對象。
一項名爲“阿茲敏下台”(#AzminLetakJawatan)的網絡連署近兩日迅速積累大量人氣,至截稿爲止已有近16萬人連署要求他下台。
政府內部似乎也出現了對全面行管令(FMCO)看法不同的矛盾。
負責協調防疫措施執行的國防部高級部長依斯邁沙比利前天(3日)意有所指地在社交媒體發文:
“我關了前面,但是……”
這段話語引發輿論揣測,認爲他是在宣泄不滿,暗諷開放部分非必要服務行業運作的阿茲敏,依斯邁沙比利事後澄清自己沒有特別的意思。
不過,有內部消息人士向《當今大馬》爆料,依斯邁沙比利的確在內閣會議上和阿茲敏起了爭執,原因是阿茲敏執掌的貿工部在最後一刻要求掌控全面行管令(FMCO)期間的營運申請。
面對千夫所指的阿茲敏似乎也不甘心獨自承受炮火,出面反駁稱其執掌的貿工部並非批准業者營業的唯一決策者。
全面行管令(FMCO)公布時,一些分析曾指出此次全面封鎖,或許已是經濟受疫情重創的馬國的最後一擊,不成功,便成仁。
然而,如今這個名不符實的全面行管令(FMCO)、非必要行業仍獲准開門營業所造成的人員流動,都使人不得不懷疑,從6月1日起爲時兩周,“不湯不水”,空有名目的全面行管令(FMCO),能否爲馬國瀕臨崩潰邊緣的醫療體系爭取一點喘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