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透露,病毒在感染病患並加以複制時,基因排序出現錯誤會産生變種,而大規模疫情暴發會産生更多變種毒株。病毒的每一次傳播都有機會變種,因此感染人數越多,變種的種類也增加。
變種病毒是病毒傳播過程中的自然演化,甚至是病毒自我複制時的錯體,“錯有錯著”成了更有傳染力的“新品種”。只有避免病毒大規模傳播,才能避免病毒持續演變。
杜克—國大醫學院新發傳染病重點研究項目代主任加文·史密斯(Gavin Smith)教授解釋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形容,不同的病毒株就像是同一種動物的不同品種,例如不同的寵物狗雖然都是犬類,但他們的特征和行爲卻有所不同。
他說:“病毒在感染病患並加以複制時基因排序出現錯誤,産生了變種,大多數變種不會影響病毒的行爲,但一些變種可能讓病毒更具傳染力。單看病毒基因排列的變化無法窺測變種的後果,通常得在實驗室,更仔細分析才有頭緒。”
世界衛生組織(WHO)5月中將最早在印度出現的冠狀病毒毒株B1617的分支——B16172列爲全球“須關切變種”(variant of concern),並在5月底以Delta稱呼它。
除了Delta,最早出現在英國的Alpha(B1117)、南非的Beta(B1351)和巴西的Gamma(P1)也都是須關切變種。
須關切變種病毒 得符合三大定義
史密斯教授指出,須關切變種得符合三大定義,第一是病毒的基因是否出現任何變化,第二是它們行爲如何改變,包括如何更容易傳播,第三則是是否造成大規模的社區感染。 “大規模疫情暴發會産生更多變種毒株。病毒每一次從一人傳染到另一個人時都有機會變種,因此感染人數越多,變種的種類也增加。”
過去16個月,不同變種病毒都曾讓國際社會拉響警報,但不是所有變種導致嚴重後果。國家公共衛生實驗室主任林擇彬副教授舉例,起初人們也以爲D614G的傳染性很高,但它最後得以傳播開來,主要是人爲政策的疏失,而非病毒本身的“功勞”。
他說:“B16172已成爲主要流行病毒株,一些只有輕、中度症狀的病人,體內病毒數量很高,所以我們擔心這個病毒株會更容易和更快地傳播,但什麽程度還是未知。不過,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它比其他毒株更會引發重症。”
B1117變種病毒規模太大,已形成名爲“GRY”的病毒支系,林擇彬形容這個支系俨然已是一個新的“王朝”。
接種疫苗仍是阻止病毒傳播最佳方法
既然病毒的變種是自然現象,要避免病毒失控地變種,只能阻止病毒傳播,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
目前有幾個變種影響病毒的刺突蛋白質,疫苗的效用就是産生抗體來中和這些蛋白質。
林擇彬副教授也提醒公衆:“病毒是否能輕易傳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人類行爲和社交,這是我們作爲一個社會能夠控制的。我們也能通過提供良好的醫療照顧,爲病患提供更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