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聯行指出,相對于香港和倫敦等大城市,新加坡辦公室的租金成本較低,尋求更寬敞辦公空間的機會成本更具吸引力。
黃琇惠 報道
全球城市將在疫情後回到中央商業區辦公,但會尋求更寬敞的辦公空間。由于新加坡的辦公樓租金相對較低,在本地降低辦公空間密度(de-densification)的機會成本也比較低。
仲量聯行(JLL)昨天發布全球城市和房地産評估報告。調查的全球32座城市當中,馬尼拉辦公空間的員工密度最高,每人平均只有6.9平方米的空間,香港第二高,每人9.1平方米,新加坡則排在第八,每人10平方米。
仲量聯行新加坡研究與咨詢部主管鄭惠勻指出,香港和倫敦等大城市的辦公室租金成本偏高,這將降低租戶降低辦公空間密度的傾向。相反的,新加坡辦公室的租金成本較低,這讓尋求更寬敞辦公空間的機會成本更具吸引力。
該行調查顯示,新加坡有五分二的員工預計未來的工作環境密度會降低,鄭惠勻建議本地雇主在設計辦公室時應適當考慮打造更寬敞的空間。
仲量聯行全球城市研究部首席總監凱利(Jeremy Kelly)說,隨著全球進入下一個複蘇周期,中央商業區的辦公樓預計再次成爲社交和商業樞紐,配合人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報告指出,全球主要商業樞紐、涉足業務流程外包(business-process outsourcing)行業的城市,以及新興的大型樞紐都較爲擁擠,可能會在降低辦公空間密度方面面對壓力。
香港、倫敦和新加坡是全球商業樞紐,平均空間在10平方米以下,過去10年密度增加的趨勢也最明顯。紐約、法蘭克福和東京的辦公空間密度也不低。
馬尼拉和班加羅爾爲業務流程外包行業的主要城市。新興大型樞紐城市則包括雅加達、孟買、伊斯坦布爾、墨西哥城和聖保羅。
報告指出,一座城市的産業組合也會影響辦公空間的密度。科技公司是最能夠適應遠程辦公模式的行業,而醫療保健業者,尤其是需要在實驗室辦公的員工,則較難適應遠程辦公。
從文化因素來看,工作模式和管理層風格偏向傳統的行業預計不會有太大變化。法律界員工的平均辦公空間多達30至35平方米,在降低密度方面不會有太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