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父親用200元才能換取孩子的陪伴,到底是金錢還是親情更重要?
從身邊友人的父母要通過給孩子零用錢才能要求他們做事得到啓發,新加坡藝術學院的高一生王瑜瑩、蔡昀蓁,以及蔡佳軒攜手創作廣播劇,反思親情的重要性。
由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和電台UFM100.3聯辦的“與聲劇來”中文廣播劇創作比賽今年邁入第八個年頭,頒獎典禮前晚首次在線上舉行。比賽吸引了來自56所中學、初級學院和理工學院的982名學生參加,收到的參賽作品共396份,創下曆來參賽作品最多的一次。
今年共頒發七項優秀劇本獎和五項創意劇本獎,給來自10所學府的30名學生。王瑜瑩、蔡昀蓁,以及蔡佳軒創作的《兩百塊的約定》是本屆比賽優秀劇本獎的冠軍作品。
劇本描述一位生病的父親爲了想爭取和兒子相處的時間,不惜給兒子200元作爲陪他吃飯的“酬勞”,探討了親情的本質。
蔡昀蓁指出,劇本想凸顯的是親情的可貴。“我看過一些父母爲了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會多給他們零用錢。這麽做會讓孩子注重物質享受,讓他們認爲金比情堅,希望通過劇本讓聽衆知道親情比錢更重要。”
制作廣播劇
培養學生對華文熱忱
此外,制作廣播劇也培養出學生對于華文的熱忱。蔡佳軒說:“我和朋友之間習慣用英語對話,但我們會用華語討論廣播劇,所以這讓我更常使用華語,劇本創作也讓我認識新詞彙。”
最近,隨著更多小販加入數碼轉型計劃,林景中學的中二生莫曉峰、胡至煊和蘇浩恩也將其作爲創作題材,寫了名爲《出路》的作品,獲得亞軍。
劇本講述一名小販從一開始抗拒數碼化,不願意使用送餐平台以及電子付費,生意每況愈下,最後擁抱改變,找到出路。
莫曉峰的創作靈感來自自身經曆。“有一次我在買食物時,現金不夠,但年長的攤主沒有電子收費系統,幹脆請我吃了一頓。我從老板口中了解到他不用電子支付是因爲怕學不來,希望反映年長小販在經營攤位時所遇到的問題。”
爲了貼近現實的社會現象,胡至煊指出,他們一組人到小販中心觀察,這讓他們寫出更有趣和真實的對話。
擔任頒獎典禮主賓的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對參賽作品給予肯定。她說:“這些作品富有創意,充滿驚喜,讓我們看到新一代年輕人眼界和知識面的寬廣。”
獲得優秀劇本獎的七個作品已改編成廣播劇,在學生與專業電台DJ的合作下錄制,並將在7月至8月間通過UFM100.3播出。
主辦單位今年也首次把曆屆“與聲劇來”比賽的獲獎作品設計成教學配套。這些教學材料會于今年9月的全國中學華文教師研討會上發布。他們有意在學校推廣這些材料,指導學生創作廣播劇,讓學生能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學習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