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初,送餐平台foodpanda宣布跟三家配送機器人公司合作,測試用機器人送餐。這是本地主流送餐平台首次測試配送機器人,引起不少國人關注。
三家配送機器人公司之一的新石器無人車預測,配送機器人普及化,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生活方式,爲消費者提供觸手可及的智慧服務。
Whizz Mobility和foodpanda合作,在南大提供送餐服務。(蔡家增攝)
機器人自動把餐食、郵件、包裹等送上門,這些在科幻電影裏出現的情節,或許很快會在新加坡出現。上個月初,送餐平台foodpanda宣布跟三家配送機器人(也稱無人配送車)公司合作,測試用機器人送餐。這是本地主流送餐平台首次測試配送機器人,消息一出,引起不少國人關注。
這三家配送機器人公司爲Whizz Mobility、寶科數碼(Otsaw)和新石器無人車(Neolix),它們的測試區分別在南洋理工大學、榜鵝組屋區和國大大學城(UTown)。
寶科數碼的Camello今年2月起在榜鵝組屋區裏測試(受訪者提供)
新石器無人車采用模塊化貨箱設計,能根據場景需求變化功能。(受訪者提供)
協助送餐員 “最後一公裏”
foodpanda高級業務和創新經理米羅巴諾維奇(Miro Banovic)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foodpanda身爲一家科技公司,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各種科技,讓送餐更有效率。他說:“當送餐更有效率,便可以降低每趟的送餐費,顧客因此可以省錢。這些機器人能在‘最後一公裏’幫助我們的送餐員,讓他們不須要配送全程,可以在同一個時間內接收更多訂單。隨著機器人的數量增加,我們將能達到規模效益,降低成本,顧客除了可支付更低的送餐費,甚至能更快獲取食物。”
巴諾維奇認爲,用機器人可降低送餐費。(受訪者提供)
巴諾維奇說,上述三家公司都在初步測試中,取得不錯成績,各自有不同的營運模式和用戶使用體驗。foodpanda跟他們合作,希望在三個不同地點,針對三組不同顧客群測試,之後再決定哪一款配送機器人更適合。
其實,配送機器人不只能送餐,也能送包裹、郵件、藥品等,使用場景非常多樣化。據MarketsandMarkets市場研究咨詢公司的報告,全球配送機器人的市值預料會從今年的2.12億美元(約2.85億新元)大幅增長到2026年的9.57億美元(約13億新元),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估計爲35.1%。
報告指出,全球電子商務市場因疫情大幅增長,“最後一公裏”配送費下降,風險投資增加等,都是推動配送機器人市場增長的主要因素。新加坡政府看中無人配送機器人巨大的未來潛力,正積極推動發展。
配送機器人面對的挑戰
Whizz Mobility業務發展和策略主管陳家樂認爲,新加坡有四大優勢。“我們人口密集度高,配送機器人在同個面積,可以服務更多人,更有效率。這裏的互聯網滲透率很高,大家習慣使用電商服務。新加坡人相當文明,不會隨意破壞機器人。新加坡的人行道和馬路建設完善,適合機器人行駛。”
陳家樂認爲,本地人行道和馬路建設完善,適合運行機器人。(受訪者提供)
然而,要配送機器人移動自如,新加坡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寶科數碼行政總裁林鎮明說,本地目前的一些基礎設施對機器人還不太友善,“例如機器人現在只能利用殘疾人士專用斜道,駛進組屋樓下的電梯大堂,可能會爲殘疾人士造成不便。此外,機器人也無法搭乘電梯,把物品送到各個樓層,必須提升至智能電梯,設置共同通信系統,機器人才能搭電梯。”
蘇永興是中國新石器無人車的本地、東南亞和澳大利亞、新西蘭市場代表。他說,配送機器人在技術上面對一些挑戰,例如多數配送機器人都使用激光雷達(LiDAR)來偵測障礙物,然而激光雷達會把雨點辨識爲障礙物,因此機器人無法在雨中行駛,得裝備多種感應器分辨環境。他說:“就算這樣,感應器的能力還是無法跟人類相提並論,無法偵測每一種情況。”
要改善配送機器人的能力得不斷測試,采集數據進行分析。據悉,寶科數碼的榜鵝試驗計劃,將爲陸路交通管理局、市區重建局、建屋局等提供參考數據,讓當局在設計未來新鎮時,能建設配送機器人所需的基礎設施,以及了解這種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林鎮明呼籲更多人在測試期間,使用配送機器人服務,“越多人使用,這項科技就會變得越好。如果大家不嘗試的話,就很難改善。”
林鎮明希望政府能加快測試和批准配送機器人。(受訪者提供)
制定一套完整框架
其實,新加坡早已爲配送機器人、無人車等制定出相當全面的測試和使用條例。蘇永興說:“我覺得在無人車條例和政府支持方面,新加坡在世界排名第一。新石器希望把新加坡當成通往西方市場的跳板,如果我們的配送機器人能被新加坡批准的話,在其他國家也可以被接受。”
然而,全面條例也代表配送機器人須通過各種安全審核,批准過程緩慢。目前上述三家公司都獲得P1准證,只能在人行道或公園連道上測試配送機器人。如果要在公路上測試,機器人必須有安全人員乘坐監督,這條例顯然不適用于配送機器人。
新石器無人配送車在其他國家都在馬路上行駛,爲符合本地條例只能“改道”在人行道上行駛。蘇永興說:“有不少客戶想在馬路上測試我們的無人車,但礙于條例,我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希望有關當局能開放我們在公路測試。”
林鎮明也透露,有不少企業已跟他洽談,要求用機器人來配送工廠零件、醫院藥物、執行保安任務等。“我們即將生産多10台配送機器人,並計劃在一年內生産100至200台。市場需求雖然很大,但受政府批准速度局限。”
米羅巴諾維奇說,現在需要所有相關業者和政府機構制定出一套完整框架,讓機器人能安全和有效地跟行人共存。“加速批准過程代表我們能更快地讓機器人規模化。我們未來幾年將繼續在這方面努力。”
不會導致遞送員失業潮
未來大量使用配送機器人,是否會造成大批遞送員失業?
陳家樂說當初成立公司時也有此想法,測試後發現機器人其實都需要有人監督。“我覺得以後遞送員將升級爲督工,一人能遠程監督多台機器人,讓配送工作變得更有效率。遞送員不用再日曬雨淋,可以花同樣時間舒服地賺錢。”
林鎮明則認爲,由于電商經濟快速發展,訂單量日益暴增,遞送員根本供不應求,加上只有少數本地人想成爲遞送員,因此就算機器人加入配送隊伍,也不會導致遞送員失業潮。
林鎮明語氣堅定地說,用機器人就是爲了讓大家生活過得更好,“消費者可以24小時獲得配送,如果你叫遞送員晚上送貨,肯定費用不小。遇到佳節假期,多數人不想工作,用機器人配送,讓遞送員休息,跟家人有多一點相處時間。”
新石器無人車大膽預測,配送機器人普及化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生活方式,爲消費者提供觸手可及的智慧服務。蘇永興說:“在未來的智慧世界,不是人追貨,而是貨追人。我們不須要建立實體店,只要用配送機器人,就能到消費者附近提供快遞、餐飲、金融、物流等服務。這是一個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已開始形成,相信五年內就可看到。”
關于配送機器人公司
三家配送機器人公司的背景各不相同。
Whizz Mobility:
由幾名大學生開設的初創公司,從去年6月開始在南洋理工大學測試送餐機器人FoodBot,是本地首台戶外配送機器人。該公司有五台FoodBot,每趟可運載大約30公斤物品,以時速五公裏,即一般行人走路的速度,按編程好的路線行走,至今已經派送超過一萬份餐食。
每架FoodBot上安裝五台攝像機,擁有360度視野,透過電腦視覺偵察系統,閃避路人和障礙物。運行時候會有工作人員遠程監控,一旦碰到障礙物或較複雜路況,工作人員會接手遙控機器人改道而行。到達目的地後,顧客只要向機器人上的攝像機出示訂餐證明,便能打開蓋子取出食物。
寶科數碼:
研發保安機器人的本地企業。它跟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建屋發展局、陸路交通管理局等合作,從今年2月起,在榜鵝組屋區測試兩台Camello配送機器人,爲期一年。每台Camello安裝3D激光雷達、聲呐、攝像機等感應器,通過整合技術和“同步定位與建圖”導航系統(SLAM)讓機器人自動行駛。
用戶從超市購買物品或網購包裹,只要使用手機應用,便能用Camello將物品遞送至居住的組屋底層電梯大堂。機器人抵達後會發送通知,用戶領貨前掃描QR碼,便可打開機器人的特定隔間領取物品。
新石器無人車:
目前在中國三十多個城市,以及新加坡、德國、瑞士、阿聯酋等八國落地。它最近跟京東、美團成爲中國首批獲得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的企業,獲准在北京示範區公開道路上行駛測試。該配送機器人采用模塊化貨箱設計,能根據不同場景需求變化功能,在中國提供餐飲、保安、銀行等服務。
新石器從本月起計劃在新加坡測試四台配送機器人,車身長2.5米,是三家公司中最大型的。在繁忙時間,新石器無人車會在國大大學城配送餐食,在非繁忙時段,它將轉變爲“移動便利商店”,在校園兜售零食和咖啡等。通過采集大數據,機器人可實時預測和智能調度,確保在需求高的區域提供服務。消費者能通過車身購物屏或手機完成商品選擇、支付和取貨。
文:黃少偉攝影:蔡家增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進入我們的公衆號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新加坡魚尾文已開通視頻號用微信掃一掃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