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2020年大選的一周年紀念日。去年那一場前所未有的“疫情大選”改變了本地選舉的進行方式,朝野參選人在一次沒有現場群衆大會,也不能有大型走訪活動的選舉中,通過網絡和電視平台爭取選民手中神聖的一票。選後至今,各區議員還是不能正常地與居民接觸。
無論是接見選民,還是過去基層組織常辦的組屋聚會(block party)、中秋節等傳統節慶活動,以及農曆新年、國慶日和中元節晚宴,暫時都不能舉行。
本期《實況報道》帶你走訪多個選區,了解各區議員在選後的疫情期間如何保持與居民的互動,居民又如何互助、發揮“甘榜精神”。
政府透過社區發展理事會發放的社理會生活補助券,除了讓生活比較困難的居民能夠在鄰裏商店換取生活所需,也意外地幫助一名獨居年長居民入住看護設施,得以安享晚年。
原來,這名獨居長者到小販中心使用補助券的時候,攤主發現他開始無法自理生活,便將這個觀察告訴東海岸集選區議員陳慧玲,長者後來透過基層組織志工的幫助,搬進一家看護中心。
陳慧玲指出,補助券讓熟客回流,幫助小販增加營業額,也讓小販接觸區內的年長者。“最後我們得到機會幫助區內的居民,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東海岸集選區的組成範圍,有很大一部分是勿洛新鎮,包括現在的勿洛、鳳山、甘榜菜市,以及實乞納四個分區。當時勿洛的規劃是在各個小區分別興建小販中心和鄰裏商店,除了爲居民提供三餐的便利,也成爲日常的聚集地點。
“東海岸計劃”的目標正是建設具有活力、關愛和綠色的東海岸,計劃需要各界齊心協力,小販面對面接觸的人較多,是很好的合作夥伴。
小販中心也是議員想盡快接觸居民很自然的去處。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的身影,從去年選舉前到現在,就不斷地出現在區內的多個巴刹和小販中心。
秉持睦鄰精神可了解年長者近況
他說:“每次到小販中心去,我都會一點一點地了解小販的背景,也和居民接觸,這一兩個小時花得很值得,因爲我能知道人們在疫情中怎麽過日子。”
“東海岸計劃”的本意就是要讓居民參與,以及調動民間的資源。王瑞傑說:“我跟居民說,我們要守望相助,因爲遠親不如近鄰,未必需要依靠專人查看年長者的情況,只要鄰居經過的時候秉持睦鄰的精神,探探頭打招呼,就非常好了。”
“東海岸計劃”接下來還會陸續推出新的項目,包括和樟宜綜合醫院合作照顧樂齡人士的需要,區內將有多一個洗腎中心,多座組屋也會爲失智居民刷上易于分辨的顔色。
至于沒有出門的年長居民,東海岸的基層組織也有“秘密武器”和他們保持聯系,有一些年輕居民是樂齡人士的生活夥伴,他們會幫助對方准備好通訊工具。一些年長者也學會怎麽使用WhatsApp的視訊對話功能,而不只是用語音對話。
王瑞傑解釋說,年長者仍然很重視面對面的交流,“就算是以虛擬的方式會面,能不能親眼看到對方還是很重要的”。這一點,在其他議員的經曆中也得到了驗證。
去年7月大選之後,三巴旺集選區議員傅麗珊便馬不停蹄地走訪區內153座組屋和公寓。“有時居民被一些事情困擾,但問題又沒大到他們得特地到接見選民活動上投訴,只有通過面對面接觸才會聽到某些反饋。”
裕廊集選區議員黃偉中也說,他預計再過兩周就會全面恢複家訪,但目前除了每周四通過視訊和電話接觸選民,也定期到民衆俱樂部和巴刹走動。
“有些居民周四晚上沒空,或對科技不熟悉,因此我周六上午會到巴刹,居民也知道我那段時間會在,需要尋求幫助都能找到我。”
工人黨後港區議員陳立峰說,除了每周進行次數有限的家訪,他也幾乎每天勤走咖啡店、商店、組屋底層和鄰裏公園,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況。“無法面對面接見選民時,我得想方設法與居民取得聯系……但行動不便的年長者還是希望我能登門探訪。”
在以年輕家庭居多的盛港集選區,議員則更積極使用視訊科技聆聽居民心聲。同屬工人黨的議員蔡慶威說:“除了近期的高警戒解封階段,我們自競選期間就通過家訪直接與居民接觸。對于不一定活躍于社交媒體的新加坡人,聆聽他們的看法,而不忽略他們的心聲,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
景萬岸—菜市基層組織本月6日首次在區內辦‘蔬菜拯救計劃’,將巴西班讓果菜批發中心賣剩的新鮮蔬果分發給租賃租屋居民。(景萬岸—菜市基層組織提供)
“城市農夫”分享果菜傳遞關愛
草藥配方用的艾草、炒菜用的巴西菠菜、裹粽子時用以染色的蝶豆花,哥本峇魯居民在他們的城市農園裏種植花草,再把收成分享給區內居民,發揮鄰裏互助和關愛精神。
這群居民在城市農夫鄭吉勝(32歲)的帶領下踏上耕種之旅。要成爲城市農夫,他們還必須經過12個星期的培訓,包括課堂講解土壤再生、植物病害、可食用蔬菜、堆肥等內容,以及實地種植。
鄭吉勝去年初開始招募哥本峇魯區裏的義工,目前核心團隊有12人。他說,種出的蔬菜都會分給照顧弱勢年長者的指定社區夥伴。
居民們也利用廢物實現可持續耕種。鄭吉勝說:“園地旁的學前教育中心會把學生的住家廚余交給我們,放進機器制成堆肥。”
哥本峇魯區議員郭獻川說,在區內推動城市農耕的同時,也加強了家庭、街坊和社區的凝聚力,既種植有機食品,也爲社區精神播種。
另有一些社區則把從果菜批發中心收集到的蔬果分給有需要者。景萬岸—菜市區基層剛于本月6日,與民間組織Fridge Restock Community展開區內的首次“蔬菜拯救計劃”,將巴西班讓果菜批發中心上午賣剩的果菜分給租賃組屋居民。
區內共有七座租賃組屋。該區公民咨詢委員會副主席徐振源(63歲)說,由于要到派發日才知道收集到多少果菜,有些義工還自掏腰包買面包、幹糧,以免供不應求。
三巴旺西基層也與志願團體Food Rescue Sengkang合作,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周六,把從批發中心收集到的蔬果分給區內唯一一座租賃組屋的居民。這項計劃目前因爲疫情而停辦,視情況預計最快下個月恢複。
傅麗珊:派發活動像是流動接見選民活動
負責該區的三巴旺集選區議員傅麗珊說:“派發活動有點像是流動接見選民活動,我會在他們排隊領取食物時跟他們聊天,聽聽他們面對什麽問題。比起正式的接見選民,這樣的接觸方式沒那麽拘謹,我們會像朋友那樣記得彼此的名字。”
受惠居民瑪穆漢(47歲,待業)與69歲的母親同住。他每個月都期待能去領取蔬菜,因爲這不僅能爲他節省10多元的夥食費,也讓他有機會與議員和其他居民聊天。
他受訪時說:“每次下樓議員都會在,遇到什麽問題可以直接告訴她或在場的市鎮會職員。我們也會跟她聊天,從中知道她喜歡運動,曾是空軍的直升機飛行員等。”
發揮創意 與居民線上常聯系
爲了避免冠病病毒通過大型活動傳播,各區議員發揮創意,改以舉行線上活動與居民聯系。
這些線上活動包括組屋聚會、健康講座、求職分享會、兒童假期手工課、烹饪節目和節慶表演。
武吉班讓區議員連榮華過去一年就舉行了約10場與居民的視頻對話,有時也以母語進行,以便接觸到不同群體。在剛過的6月學校假期中,他和基層還發包請人來爲孩童舉行手工藝課。
連榮華受訪時說,對話會每場可以吸引到一兩百人參與,較多談的是疫情相關課題,如政府推出的一些安全管理措施或是疫苗注射等。
“雖然不是現場活動,但是我希望能加入一些元素增加親切感。例如,有居民告訴我因爲沒有大型活動,已經很久沒有聽到掌聲了,我就在一場視頻對話結束前,請大家開啓電腦麥克風一起鼓掌。”
曾參與其中一場視頻對話的李姓居民(45歲,銀行行政人員)通過線上節目對基層活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她覺得在家就能夠與基層領袖溝通非常方便,期待以後也能參加一些實體活動。
白沙—榜鵝集選區議員沙禮爾在政府實行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時,改而通過網上進行家訪。他分享說,基層會利用Telegram、在電梯等候處張貼告示和分發傳單通知居民上線的時間。
疫情下使大家更關注就業心理健康等課題
“還有就是今年齋戒月我們設立了電子平台讓居家業者售賣他們的産品,每周也在面簿上直播烹饪節目,借此傳達一些重要信息,像是怎麽使用技能創前程培訓補助等。”
疫情促使大家更加關注就業和心理健康等課題,哥本峇魯區基層除了爲居民舉辦相關網上座談會,也設立了就業與生計小組。議員郭獻川介紹:“小組由具備人力資源領域經驗的義工組成,以一對一的輔導方式幫助居民找工作。疫情期間,已經有百多人受惠。”
裕廊集選區議員黃偉中則通過有人力資源背景的朋友及他們的人脈,幫助居民找到工作。
“我盡可能不舉辦大組的網絡職業配對活動,因爲相比下不那麽有效。我會在電話上先跟居民聊,幫他們集結一些資源。有時雇主也會向我提供反饋,之後再轉達給求職者,並建議他們先考慮某個崗位,過後再尋求其他發展。”
個案① 臨時 “迷你超市” 送出食品
上周一晚上,兀蘭第852座組屋底層的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會辦公室搖身變成“迷你超市”,讓區內有需要的居民上門免費挑選他們想要的食品。
名爲“Store@Woodlands”的糧食派發活動由負責兀蘭區事務的三巴旺集選區議員佳馥梅發起,迷你超市上個星期一(7月5日)開張,接下來將在每周一開放。
與一般的糧食派發形式不同的是,義工不直接把食物禮包送上門,而是讓居民親自到店內挑選。
義工會把擺放貨物的架子推進辦公室。約有100戶受惠家庭只須出示會員卡,每個月就可以選取最多九樣産品。
佳馥梅受訪時說:“食物禮包中常裝著許多即食産品,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也未必適合每個人,例如糖尿病患者不能喝含糖飲料。雖然捐贈者是出于好心,但有時無法滿足受益者的需求。此外,讓受益者自己選擇也能照顧到他們的尊嚴。”
她透露,部分食品由百美超市捐出,一些則用所收到的捐款購買。超市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天也會開放,居民可以在當天選取附近社區花園種植的蔬菜。他們之後會邀公衆捐贈食物,以及通過網上籌款來添購食物。
個案② 年輕魚販有 “魚” 共享
年輕魚販夫婦黃昱翰(左)和王涵欣去年在武吉班讓開檔,生意紅火也不忘回饋社區,將每月爲低收入居民免費分發25公斤的魚。(陳來福攝)
年輕魚販夫婦樂善好施,在開檔不到一年之際捐魚,希望爲社區有需要的居民盡一分力。
王涵欣(29歲)和黃昱翰(32歲)2019年年底開始在網上經營海鮮零售與批發生意,售賣從馬來西亞班台漁村野生海捕的速凍海鮮。疫情之際人們多數在家下廚用餐,食材需求的增加促使他們的生意大增。兩人更在去年9月租下武吉班讓小販中心濕巴刹一個檔口,增設實體生意。盡管生意逐漸上軌道,兩人發現身邊有不少生計受疫情影響的人,因此萌生了免費分發海鮮的想法。
王涵欣說:“我們所聘請的臨時送貨司機中有的需要帶孩子來工作,有的一天打好幾份散工。我們平常都會讓他們拿一些魚回去和家人吃。”
黃昱翰在武吉班讓出生成長,許多親戚也住在附近,對社區有一定的感情。如今他在武吉班讓成家立業,回饋社會。
夫妻倆上個月在武吉班讓區議員連榮華走訪巴刹時,向他表達了他們的意願。經過雙方的積極合作,已敲定從18日起每月向區內50名低收入者各分發半公斤的速凍保鮮魚,總數達25公斤,價值共300元。
王涵欣和黃昱翰說,若有需要他們將提高捐贈,也有其他魚販表示會加入計劃,將來每月可分發多達1000公斤的海鮮。
“我們只是盡我們所能,幫大家一起渡過這困難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