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說,我國1971年的首個發展概念總藍圖,提出了將民用機場從巴耶利峇遷至樟宜,以及打造地鐵網絡等構想,在當時被視爲大膽前衛的點子,時至今日仍在我國城市景觀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氣候變化的威脅、經濟與科技趨勢的顛覆,以及應對冠病疫情的經驗,足以改變我國城市規劃的未來發展方向。市區重建局啓動長期規劃檢討,通過爲期一年的公衆咨詢,爲我國未來50年及更長遠的發展,征求大膽創新的點子。
約20名青年昨天參與在市建局中心舉行的首場對話會,爲10年一次的長期規劃檢討(Long-Term Plan Review)拉開序幕。對話會由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和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及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主持。
李智陞致辭時說,我國1971年的首個發展概念總藍圖(Concept Plan),提出了將民用機場從巴耶利峇遷至樟宜,以及打造地鐵網絡等構想,在當時被視爲大膽前衛的點子,時至今日仍在我國城市景觀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與勾勒我國中期發展計劃的發展總藍圖(Master Plan)不同,發展概念總藍圖著眼于長期土地使用需求和策略,上一次檢討成果發表在2011年發展概念總藍圖和2013年土地資源規劃書。
李智陞強調,盡管這類檢討工作並不新,但與過去不同,新加坡如今已高度發展,可供建設的土地顯著減少,因此必須更好地使用土地,以及爲現有空間重新注入活力。
他說:“我們也面對更多不確定因素,新興趨勢和複雜挑戰將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休閑方式,以及我們與周遭國家的往來。”
確保發展計劃更靈活
土地規劃須有緩沖地帶
李智陞舉例,氣候變化構成的生存威脅、經濟與科技趨勢帶來的顛覆,以及冠病疫情留下的經驗教訓,都是將改變我國未來規劃的重大事件。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一輪長期規劃檢討將有三個重點,即確保我國長期發展計劃與策略更加靈活、更具韌性,也更包容。
例如,在保持靈活和韌性方面,我國在冠病疫情期間學習到,土地規劃須留有緩沖地帶,以便在暴發傳染病時迅速興建隔離設施,保障公衆健康。
李智陞認爲,公衆接下來可進一步討論的是:“我們是否也應留出更多空間來制造可滿足自身需求的商品與服務,在危機中無須太依賴海外進口?”
他也根據居家辦公、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等趨勢,爲公衆咨詢工作提出一些討論點。
例如,疫情使人們更常在家辦公或學習,這若成爲常態,是否必須重新設計市鎮和住家?是否應在鄰裏提供更多共同辦公空間,或是在市中心發展更多混合用途項目?
在打造包容社會方面,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是否需要爲樂齡護理中心預留更多空間,或推出新住房模式來滿足需求?
長期規劃檢討將進行至明年6月,成果預計于明年下半年出爐,將爲新加坡的長期發展提供指引,包括2024年發展總藍圖。即日起至8月16日,公衆也可到https://go.gov.sg/ltpr參與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