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系梵語“獅城”之諧音,同時又因新加坡的地理形狀很像一只獅子,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得名。它是全球最爲富裕的國家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爲“國家資本主義”。它還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新加坡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是繼倫敦、紐約和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保潔方面成績斐然,素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花園城市”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其理論最早由英國建築學家霍華德提出,1898年,霍華德發表了題爲《明天的花園城市》一書,闡述了“花園城市”的理論,提出城市建設要科學規劃,突出園林綠化。
一、城市記憶:從殖民地港口城市到花園城市
新加坡曆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該島已有馬來人居住。14世紀因馬六甲蘇丹王朝在此建立而受到重視。新加坡現代曆史要追溯至19世紀初期,1819年萊佛士在新加坡河口登陸之後,發覺此地擁有發展成爲港口的優越條件,便由此開設爲自由港,吸引各地商人前來進行貿易活動。到了20世紀初,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爲全世界第7大港口。
二戰後,新加坡經濟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爲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2019年的排名,新加坡是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而毗鄰的吉寶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二、城市個性:“花園城市”
1.良好的城市環境
新加坡很早就認識到西方國家工業化浪潮對自然的毀壞,意識到以犧牲自然生態爲代價的高速社會發展只會使國家的綠色空間越來越少,直至消失。因此,從新加坡政府制定的指引、條例、建設、宣傳、教育中隨處可以看到其對生態系統的尊重和重視,在細節上無不體現人類行爲對大自然的處處關懷。新加坡的綠化建設,正是以“生態優先,以人爲本”的理念爲指導,成爲世界城市學習的範本。1963 年,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提出建設“花園城市”的設想,並帶頭種下了第一棵樹。50 多年過去,李光耀種下的這棵樹還沒有變成參天大樹,但是他提倡並推行的理念和實踐,使新加坡成爲全世界公認的“花園城市”的發展典範。
2. 濃厚的城市文化氛圍
根據對國際競爭力進行比較和評估的權威性國際機構一一一世界經濟論壇和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的《2019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公布的數據,新加坡的綜合競爭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被譽爲最全球化國家。在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中,新加坡在強制教育、研發國際合作程度、未來研究與開發經費等方面名列第一,在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等方面名列第二。此外,新加坡在“公民素質”這一項指標中亦位列世界第一。新加坡每年用于教育的投入占國家預算的24%,其發達的教育理念和重視教育的政策,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湧入。
同時,新加坡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和博物館建設等文化發展方面的水平,並成功借助文化建設,有力地吸引國際上的人才和資金,提高了國際關注度,使其成爲一座不僅是環境優美的城市,更是富有文化內涵的宜居之地。1999年,在對21世紀城市發展戰略判研中,新加坡政府意識到,藝術與文化在推進城市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跨越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對城市文化投資,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實行了“文藝複興城市”計劃,這一計劃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國際形象,營造了城市濃厚的文化氛圍,增強了新加坡在世界的吸引力。
3. “花園城市”中豐富的休閑生活
新加坡休閑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既有中國古典音樂、中國傳統戲劇的表演,也有世界一流樂團的演奏。熱愛運動的人,可以到高爾夫球場、網球場或遊泳池中休閑放松。晚上各種夜間娛樂場所十分活躍,衆多夜總會、歌舞表演和迪斯科使整個城市夜晚充滿動感和活力。在劇院餐廳及夜總會裏,客人可以一面用餐,一面欣賞來自香港、台灣藝人的演出以及美國拉斯維加斯的歌舞表演,得到聲樂、視覺、美食的多重享受。
三、 城市形象發展借鑒
新加坡十分重視城市發展規劃的編制,堅持合理規劃城市,在城市治理時突出環境整體協調,曆史原貌與現代生活結合,促進城市整體發展。它特別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興建大批綠地和公園。廣大市民也積極主動投入到城市建設中去。以建設花園城市爲例,當地將每年11月的第一周定爲全民“清潔綠化周”。活動開始時,國家總理、部長等帶頭植樹、清掃環境,國民全力支持、積極參與,在全國範圍內持續開展美化家園的活動。
同時,根據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加坡在國際城市形象的推廣中適時提出不同的宣傳口號,與時俱進地開展國際營銷,以適應和推動城市旅遊發展的需要。曆經半個世紀的努力,新加坡從單一的觀光旅遊地發展成爲“兼有新世界的舒適和舊世界魅力”的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可以說,其與時俱進的營銷策略對城市發展和國際形象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20世紀60-70年代,新加坡明確提出“城市花園”的旅遊形象,70-80年代,爲推動旅遊業的國際知名度,提出“地球上最神奇的熱帶島嶼”的品牌形象,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爲吸引遊客,提出“新亞洲·新加坡”;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爲緩解恐怖事件對北美客源市場造成的沖擊,提出“全新感受新加坡”;2003年“非典”之後,推出“狂歡新加坡”,以張揚其活力和新鮮感;2004-2009年,爲保證入境市場的快速發展,又以“非常新加坡”作爲向國際推廣的新口號;2010年,提出“我行由我,新加坡”的形象品牌和宣傳口號,則在于著重強調以遊客爲中心的個性之旅。2017年,新加坡旅遊局和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合作,推出首個聯合形象品牌“心想獅城”,凸顯新加坡持續尋求突破和創新,國人爲追求理想永不放棄的新加坡精神。
新加坡依據客源市場和國家環境的不斷變化,推出新的形象口號,做好客源市場的不斷細分和開發,爲城市旅遊和國際形象的推廣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個好的社會環境,是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構成城市國際形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新加坡能夠樹立和保持良好的國際形象和知名度,實行充分的社會保障、建設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其另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來,新加坡堅持以人爲本,完善社會保障設施,建立和諧社區環境。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實行“居者有其屋”政策,由政府主導建設普惠性住房工程,約80%的新加坡居民住在組屋裏;爲確保每一個新加坡人不會因貧窮而不能享受醫療服務,政府設置醫療基金,用以支持和保證貧窮的人就醫。新加坡在半世紀的時間內解決了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者有其屋”的三大難題。新加坡政府同樣十分重視學校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認爲,學校是科學技術革新的潛在力量,在知識經濟時代,要保持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培養大量高、精、尖人才,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新加坡因此也擁有了豐富優秀的人力資源。政府還鼓勵大學在增強新加坡文化活力方面起帶頭作用,培養和引進高素質人才,極大地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素質,進一步促進了科技、經濟的發展。
景觀資源相對匮乏的新加坡,通過城市基本設施、環保、衛生、管理和社會建設的一體化,建成了“國際花園”城市,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又通過與時俱進的對城市形象的營銷,在國際上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和聲譽。這正是新加坡在城市形象發展方面值得學習借鑒的寶貴經驗。